希望在醞釀之中,基金經理樂看后市。“我們對全年取得正收益很有信心,隨著賺錢效應的逐漸顯現,投資者的信任會慢慢回歸。”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權益投資負責人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
圖源網絡/侵刪
權益類基金業績平淡
平衡型產品表現突出
Choice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26日,全市場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今年以來的平均回報分別為-2.06%和-1.78%,指數型股票基金表現相對較好,平均回報為-1.19%。
權益類基金平淡的業績數據背后,隱藏了許多市場的波動和情緒。回顧今年前四個月,1月的持續下跌和2月的強勢反彈形成鮮明對比,曾經在最低點平均虧損16%的權益類基金憑借逆勢加倉,有相當一部分成功修復了凈值。
具體來看,截至4月26日,有42.7%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今年以來實現了正收益,近20只產品回報超過20%。從業績排名居前的產品類型來看,數字經濟、資源等主題表現較優,如惠升領先優選、東財數字經濟、景順長城周期優選、大摩數字經濟等。凈值漲幅居前的多為規模10億元以下的中小基金,受限于“船大難掉頭”,百億元規模以上的大基金業績表現相對落后,其中銀華富裕主題凈值上漲了12.63%,易方達消費行業、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持有、華商新趨勢優選、易方達藍籌精選分別上漲8.74%、6.72%、6.70%和5.37%,其余產品則跌多漲少。
相較于權益類產品的“放手一搏”,債券型基金表現相對較好。同源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26日,全市場中長期純債基金和短期純債基金在近期遭遇快速回調的情況下,今年以來平均回報仍達1.61%和1.23%;受權益類資產波動的影響,二級債基平均回報僅為1.17%;以公募“固收+”和FOF類產品為代表的配置類產品,今年以來平均回報分別為1.36%和-0.82%,表現中規中矩;平衡混合型基金表現突出,今年以來平均回報達到2.95%。
發行市場偏冷
債基占據主導地位
在業績表現“乍暖還寒”的情況下,新基金發行市場仍呈現“股弱債強”態勢。
Choice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29日,以基金成立日為口徑,今年以來新基金合計發行395只。從結構上來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計占比19.5%,債券型基金占比高達77.67%。
“今年以來權益類新基金發行比較困難,只能持續營銷老產品。”不止一家基金公司市場人士這樣告訴記者。與之相比,債券型基金受到投資者的關注,比較好銷。
“我們上半年的發行重心放在債券型基金上。”滬上某中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就算權益類基金業績一時上不去,只要規模不往下掉就行。”
另一方面,隨著市場反彈,基金公司嘗試著在權益領域有所突破,ETF便是一個重要抓手。從正在發行的基金和等待發行的基金來看,被動指數型基金占比均在20%以上。從主題來看,港股互聯網、芯片、油氣、汽車、機器人、黃金、通信等依然是熱門題材,各家基金公司強化被動投資以及跟上市場熱點的意圖十分明顯。
基金經理樂看后市
多條主線蓄勢待發
大多數基金經理對后市表示樂觀,積極尋找投資機會。
展望后市,華夏基金認為,首先,經濟穩步復蘇有助于修復市場預期。汽車、機械、醫藥、通信、家電等板塊2023年與2024年一季度的凈利潤保持增長態勢,疊加一季度GDP超預期,當前權益市場非常有吸引力。其次,許多產業發展趨勢良好,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看好中小盤成長股、紅利、有色、恒生科技等資產。
“當前A股整體估值處于低位,部分績優上市公司具備相當的吸引力。”泓德基金基金經理季宇表示,目前主要關注兩個方向:一是在新的宏觀背景下仍然能夠實現穩健增長的公司,如在海外市場建立較強競爭優勢的公司;二是順周期行業的優質公司,雖然基本面處于左側,但在考慮增長和分紅之后,個位數的市盈率估值具有相當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