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央媒新華社報道,全國已經有百余個縣城的房價已經“過萬”了。更有甚者價格高達兩三萬一平。比如海南的陵水、浙江的義烏、河北的燕郊等,房價甚至比很多千萬級人口的省會城市都高出一大截。
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5月底,全國房價均價超過2萬元一平的城市有31個。2000年-2021年一季度,全國平均房價上漲了5.32倍。
看到這里大家應該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我國很多地方的房價是嚴重偏高的,而且購房者的壓力普遍不低。以均價2萬/平的房價為例,購買90平米的房子,房屋總價就是180萬,即便是三成首付按揭貸款買房,購房者也必須拿出不低于60萬的現金(購房款+契稅等)。這還不包括后續30年每月近7500元的月供。
所以我們特別同意白巖松不久前說過的一席話:當房價三四萬元一平的時候,再怎么漲就已經和普通人沒關系了,反正靠工資也買不起。
現實確實如此,看看我們周邊大家買房的情況,就全清楚了:現在還能買房的,要么是家庭背景非常雄厚,要么就是賣老房子換舊房子。即便勉強換了新房,首付款、每月月供都幾乎是成倍增加,壓力大到不敢想象。因此,很多過來人感慨,買房后生活品質大大降低,不敢消費、不敢請假,更不敢辭職。尤其是養房、養車、養娃、養家一族,即便是工作上不順心,也只得打碎了牙齒往肚子里咽。更被年輕一代嘲笑是“被現實壓垮的一代人”。
面對動輒兩三萬一平的房價,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表現出了無奈和抵觸情緒——房價太高,很多人就算掏空積蓄也很難拿出三成首付。但是現在的中國,似乎已經到了“無房寸步難行”的地步:房子不僅僅是居住的場所,更是承載婚姻、教育、養老、戶籍等不可或缺的載體。就拿結婚來說,現在的丈母娘基本上是“無房不嫁女”,有的甚至已經把“嫁女”的標準由“在縣城有房”提高到了“在省會城市有房”。
過去二十年,我國房價幾乎是一路“單邊上漲”而來,尤其是很多一二線城市,房價20年漲幅更是達到了十幾倍。房價不斷上漲,“造富”了一群人的同時,也徹底斷了更多人在大城市買房安家的念想。尤其是源源不斷涌入人口的大城市,房價上漲的壓力只增不減。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國很多城市房價長期不斷上漲呢?我們認為根本原因有三個:其一、城市化帶來了海量的住房需求。1998年,我們的城鎮化率僅僅30%,但到了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高達60%。公開資料顯示,過去20多年,我國城鎮人口凈增加4.8億,平均每年有2280萬人口進城,這背后是巨大的住房需求,而如此巨大的需求更成為房價最堅定的支撐;
其二、經濟高速發展,居民收入不斷增加。1998年中國GDP8.4萬億人民幣,到了2020年已經高達101.5萬億人民幣。與此同時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98年的5425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43834元。收入持續增長意味著購買力不斷提高,直接拉動了房市的發展;
其三、貨幣超發。房改專家孟曉蘇曾經說過,房價不斷上漲是好事,因為它吸納了超發的貨幣,抵御了通脹壓力。不僅如此,房價上漲還使得居民的家庭財富升值。不得不說,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過去二十年,我國M2總量提升了近20倍,2020年末,M2總量更相當于GDP總量的2倍。如果多增長的M2不漲到房價上,而是漲到其它大宗商品上,我們今天可能面對的就是50元一斤的大米和200元一碗的面條。
而以上三大因素中,對房地產影響最大、最深遠的當屬城鎮化進程:源源不斷的人口流入,背后是財力、需求、技術、產業等的一次大集中,才能推動房地產不停發展,推動房價不斷上漲。
既然城市化進程(人口流動)對房價起決定性影響,那么未來5年這一因素將會有何變化?對房價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發布《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65.5%,保守估計新增農村轉移人口在8000萬人以上。換言之,未來5年或仍然有8000萬農民進城。
我們看到,最近一段時間,有多位專家以“5年8000萬農民進城”會創造大量的購房需求為理由,認為未來5年我國房價將繼續上漲。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國家小城鎮專家李鐵,在4月底的一場活動上,他直言,我國房地產仍然有5-10年的紅利期,一方面房地產關聯上百個行業,唯有房地產才能拉動內需才能拉動經濟。沒有房子談什么實體經濟?不買房你會買彩電、冰箱嗎?另一方面,我國城鎮化率距離發達國家的75%的水平,還有至少5-10年的發展時間。5年內8000萬農民進城,毋庸置疑會制造海量的購房需求,這些需求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會推動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發展,且會進一步推升房價。
無獨有偶,北師大教授董藩也認為,未來伴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會給大城市房地產市場帶來更好的支撐。他甚至直言預測,未來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房價30萬一平很正常。對于全國均價已經超過萬元的房價,他更是認為“并不算高”:因為沒計算很多鄉鎮和小產權住房,如果全部計算在內,全國的平均房價可能不足7000元/平,這個價格對于工資收入不斷上漲的農民工來說,不算高;此外,全國每年至少可以賣出1000萬套住房,恰恰說明市場不缺購買力,有人買更說明現在的房價不算高。
5年8000萬農民進城,真的會繼續推動房價上漲嗎?房地產內行專家莫開偉道出“實情”:農民進城買房不是必然,農民更不可能為高房價買單。原因有三:第一,農民數量雖然龐大,但總體購買力有限。而且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35%(4.93億)的人口人戶分離。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未來5年8000萬進城的農民,可能早就已經在城里有房了,這部分進城的人口,所能夠創造的購房需求寥寥無幾。畢竟央行報告已經顯示,我國城鎮住房擁有率已經高達96%;第二,農民進城買房,相應就業、就醫、就學等措施仍是瓶頸,所以農民進城只是為了掙錢工作,并不意味著他們一定會留在城市,更何況現在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好,未來隨著城鄉差距逐漸縮小,會有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回流農村;第三,農民進城買房,存在使用率不高問題,同樣存在商品房資源浪費。
未來5年8000萬人進城,對房價有何影響,會繼續推動房價上漲嗎?雖然上述專家站在農民的角度道出了“實情”,農民進城多為謀生,他們并非是去城市接盤。更重要的是,面對高企不下的房價,農民也沒有經濟實力去支撐房價繼續上漲。
但在我們看來,這一切都要“因城而異”——城市化后半程,農民進城仍然是不可阻擋的,在這種背景下,不管農民進城的初衷是什么,但是到了城市,就會產生一定的購房需求,尤其是產業結構強、資源豐富、能夠吸引大批量勞動力的城市,未來對住房的需求空間巨大。換言之,大量吸引人口,且同時具備產業和資源優勢的城市,房價上漲的壓力仍然存在。但要認清事實的是,在房住不炒調控背景下,在我國住房告別短缺的條件下,未來即便是有人口增量的城市,也要做好房價的管控。直白點說就是,未來即便很多大城市房價有上漲壓力,但房價上漲波動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