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莞婧表示,夏季運動不僅可以幫忙改善代謝,運動損傷的風險也較低。“夏季溫度高,運動時代謝增加、血液循環加速,對心血管、呼吸、內分泌等系統功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尤其有助于減脂塑形和提高心肺功能。”她說道,并且這個季節,人體肌肉粘滯性比較低,關節活動度大,因此發生運動損傷的風險較低。同時,鍛煉還有助于睡眠。
但相應的,在夏季這樣的高溫環境下運動,也會給心臟帶來更大負擔,而且體溫升高和大量出汗還可能導致熱相關疾病,如脫水、中暑、肌肉痙攣、頭暈、惡心甚至臟器損傷。
因此,夏季運動要注意“五要”:
1. 要選擇合適的場地和服裝
穿透氣、寬松、速干的運動裝,戶外運動戴帽子、袖套,或涂抹防水防曬霜。室內運動注意空調溫度適宜,并保持通風。
2. 要選擇合適的時間
避免在10:00-16:00陽光直射時做大強度戶外運動,可選在早餐后1小時(8:00-10:00)或傍晚(17:00-19:00)時間鍛煉。
3. 要持續監測自己的身體狀態
運動時要密切關注自己的生理狀態,如有明顯氣喘、心慌、頭暈、惡心、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必要時就醫。
4. 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強度不大的鍛煉,在運動前“預防性飲水”,運動中途“少量多次”飲用溫白開水。切忌暴飲,增加心臟負擔。運動量大、出汗特別多,可以選擇淡鹽水或含糖電解質水。不喝汽水、咖啡、冰鎮可樂等飲料。
5. 要進行充分的熱身和整理運動
運動前后進行充分熱身和整理,可以讓心肺更好地適應運動變化,避免運動損傷,減少運動后肌肉酸痛,幫助身體更好地恢復。
同時,還要掌握“五不要”:
1. 不要貪涼
很多人喜歡大汗淋漓后“快速降溫”,比如對著風扇、空調前猛吹,或直接用冷水沖臉、沖頭、飲用冰鎮汽水等,這樣做是很不科學的。因為運動的時候血液大量涌向體表和四肢,而消化和心腦血管相對血流較少,如果驟然降溫,可能導致頭暈、心慌、胃腸功能紊亂。
2. 不要逞強
夏季人的體能消耗大,更要控制好運動量。有鍛煉習慣的人,可以適當比春秋減少1/3運動量,時間控制在60分鐘內。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從20分鐘開始,不要突然進行高強度、長時間鍛煉。
3. 不要太早或太晚運動
早晨冠狀動脈張力高,交感神經興奮性也較高,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太晚鍛煉不安全,且容易影響夜間休息。建議晨練安排在太陽出來后1小時,夜跑時間安排在睡覺前2小時。
4. 不要突擊式運動
“暴飲暴食”的運動方式會加重心肺和關節負擔。建議將運動時間均勻化分布,如果平時工作忙沒時間,可以每天利用碎片時間運動10分鐘。
5. 不要在生病期間運動
對于有運動習慣的人,感冒癥狀在脖子以上,如打噴嚏、鼻塞等,可以適當進行輕度運動,如健步走20分鐘;如果出現全身癥狀,如胸悶、咳嗽、惡心,肌肉疼痛、發燒等則不建議運動,日常生活也避免過于勞累。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朱馨月 責任編輯 曾書睿 編輯 王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