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游客謝女士分享了打卡高分飯店的經歷,很多動輒4.8分的餐廳,并非靠味道征服食客,而是通過贈送菜品、打折優惠,誘導自己打出高分。消費者張女士也表示,相比于高分網紅餐廳,自己現在更關注回頭客多的街邊小店,“這些店靠口口相傳積累客源,口味多半不會太差。”
消費者認可“中低分飯店”,更多是相信其評分的相對真實性。對此,成都居民劉先生總結出了一套打卡經驗:分值在3.7分到4.2分之間、入駐時間超過五年的店,能吃出“家”的感覺。這樣的店大都開在社區街邊,有固定客戶,沒有在平臺上營銷,評分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
“這種現象是理性消費的回歸。”消費者何女士認為,“分數戰”只是商家的經營策略,擅長和不擅長商業經營的商家中,都有優質和劣質店鋪。“中低分飯店”出圈的背后,是消費者打破“唯分數論”,追求更多元的評判標準。
不僅是消費者,越來越多商家也對高分營銷有了更多思考。已是三家咖啡店老板的張依凌坦言,剛開店時,自己很在意顧客的每條評論,擔心差評影響其他顧客的看法。隨著客源積累,她漸漸發現,每個客人喜好不同、評判標準不一,自己也不再執著于評分了。“我們這種小店承擔不起高分引來的巨大客流,產品質量和服務反而會受影響。”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璐調查發現,并非所有飯店都愿意“觸網”,其對服務大范圍潛在客戶的大型商家效果較好,但對于服務周邊小范圍顧客的小店而言,收益提升并不明顯。此外,當下的年輕消費者更加理性,不再盲從網絡宣傳,傾向于根據實際消費體驗做出消費決策。
“‘中低分飯店’中,小店、單店、夫妻店、新開店居多,他們往往客單價低,沒有專人營銷推廣,消費者產生的自然評分居多。”對于消費者追逐“中低分飯店”這一現象,成都餐飲同業公會執行會長袁小然分析,其中隱藏著消費者對餐飲消費評價體系回歸真實、公平和全面的期望。網絡平臺、餐廳、消費者三者互動構成了評分結果,他建議平臺加強引導,餐飲單位認真做好食物,消費者客觀看待評分和打分,才能讓評分更有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