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意味著,Keep的上市計劃暫時擱淺。
2月25日,Keep正式向香港聯交所遞交招股書。為此,Keep還進行了一輪大范圍組織架構調整:RDC(運動內容中心)被拆分、消費品業務南遷,引入經驗豐富的首席市場官。
此后,關于Keep能否成為港股“運動科技第一股”的討論一直沸沸揚揚。而6個月之后的這次折戟,無疑讓Keep及其背后的資本們十分失望。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Keep關聯公司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法定代表人及工商披露的最大股東為創始人王寧,持股比例為85.44%。
2015年2月,Keep App正式上線,包含健身教學、跑步、騎行等功能。
2021年,Keep的累計用戶超過3億。平臺的平均月活躍用戶為3440萬,其中330萬為平均月度付費會員。
迅速成長的Keep也早早獲得了資本的青睞。
早在2014年11月,Keep就拿到了第一筆融資:來自澤厚資本的3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
此后,Keep在不到七年的時間之內完成了九輪融資,累計金額達40多億元。
Keep距今最近的一輪融資也是投資方數量最多、交易金額最高的一輪,估值為130億元人民幣,較E輪融資時翻了一倍。
Keep的F輪融資由軟銀愿景基金(Vision Fund)領投,高瓴資本 (Hillhouse Capital)、高都資本 (Coatue Management) 跟投, GGV紀源資本、騰訊、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時代資本 (Jeneration Capital) 以及BAI資本等老股東繼續追投。
持股方面,IPO前,Keep創始人兼CEO王寧持股18.61%,聯合創始人彭唯持股2.26%,臨河創始人劉冬持股1.18%,聯合創始人文春鵬持股1.16%,GGV紀源資本持股16.14%,軟銀持股10.39%,其他投資者持股50.25%。
事實上,Keep的運營并非和它的融資一樣順風順水。
Keep的招股書顯示,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的9個月內,Keep實現營收11.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3%。然而,Keep的凈虧損高達6.96億元。在2019年和2020年,Keep也分別有3.66億元和1.06億元的凈虧損。
盡管收入一直在增加,Keep的盈利能力卻似乎越來越差。
Keep在招股書中指出,Keep的營收來源主要由消費品業務、會員與付費課程、廣告和其他服務構成。
其中,Keep消費品包括智能硬件、小器械等耐消品,以及健康輕食、健身服飾等快消品;Keep會員服務則向收取會員費的用戶提供包括獨家健身課程、直播課程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定制計劃等服務。
從營收組成來看,主要包括智能單車、手環、智慧秤、跑步機等硬件,以及健身裝備、服飾、食品的Keep自有品牌產品貢獻的份額最大。這一版塊的銷售額快速增長,從2019年的3.9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6.4億元,占總收入的近六成。
而另一邊,2021年前三季度會員及線上付費內容收入3.8億元。靠之發家的傳統內容板塊僅占總收入的30%,縮水明顯,核心用戶流失嚴重。
對此,Keep的解釋為:“公司策略性地增加了在流量獲取和品牌推廣方面的支出,以進一步獲取、激活及挽留用戶。”
近幾年,Keep一直在進行更多維度的商業化嘗試,相繼發布了線下健身空間Keepland、智能健身硬件KeepKit、服裝品牌Keepup、輕食沙拉Keeplite。結果也是喜憂參半。
部分分析師認為,此次赴港上市失效,Keep已經錯過了上市的最佳時機,之后想要再次沖擊上市,難度將會增加。
目前,Keep方面對于此次的上市失效暫時還未有官方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