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期間熱映的影片《我和我的家鄉(xiāng)》中,一座矗立在農田中間的 5G 基站,彰顯了中國 5G 建設的熱情。國慶節(jié)前夕,中國 5G 基站已達 60 萬個。
不過,圍繞 5G 應用、5G 技術等,也有不同的聲音存在。例如,最近有聲音認為,5G 成本高昂,技術上不夠成熟,找不到應用場景,5G 投資已過度超前。
的確,與 3G 和 4G 時代相比,中國在 5G 時代第一次走到領跑位置:發(fā)牌照時間處于第一波;技術上,中國 5G 標準必要專利居全球第一;終端上,中國 5G 手機產量一騎絕塵;中國還擁有較為完整的通信業(yè)產業(yè)鏈。
產業(yè)上的領先也讓中國進入創(chuàng)新“前沿區(qū)”,需要不斷攻克技術、應用、成本等問題。例如,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準備在全國范圍建設 5G 獨立組網的國家,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
5G 技術距離成熟還有待時日,中國須走在創(chuàng)新前沿。現在國際標準組織 3GPP 已發(fā)布 R15、R16 兩個 5G 標準版本,其中面向工業(yè)互聯網、車聯網等低時延高可靠應用場景的標準,于今年 6 月底才剛剛完成。面向大連接低功耗的海量機器類通信場景的第三版標準(R17),預計 2021 年年底完成,隨后相關設備產品的成熟則需要更長時間。
在應用上,超高清直播、云游戲、虛擬現實等應用初現雛形。5G 礦山、5G 港口、5G+ 工業(yè)互聯網等一系列行業(yè)應用不斷落地,上百個應用場景在不斷探索中。但能夠盈利的 5G 殺手級應用尚未出現。
電信行業(yè)專家表示,當前中國 5G 應用探索已進入“創(chuàng)新前沿區(qū)”,尤其是面向企業(yè)、面向政府的 5G 應用已無現成經驗可循,需要比 3G/4G 時代付出更大的試錯成本。
盡管如此,中國仍需要適度超前布局 5G。殺手級應用的出現有賴于網絡先行。3G 的出現帶火了移動電子商務和社交應用,4G 激發(fā)了移動支付和短視頻等,這些“殺手級”個人用戶業(yè)務基本出現在網絡商用2-3 年之后。
5G 對經濟有巨大的引擎作用。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產業(yè)室原主任史煒認為,5G 作為底層傳輸網絡,需要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融合在一起才能產生計算的革命性變化,如邊緣計算、網絡切片等,由此才能助力各行各業(yè)智能化轉型,這也需要網絡先行。
電信業(yè)專家陳志剛表示,5G 適度超前投資,對于提高 ICT(信息通信技術)資本規(guī)模,繼續(xù)擴大數字經濟在 GDP 的比重,意義重大。
超前布局 5G 已成為共識。全球移動供應商協(xié)會數據顯示,截至 9 月中旬,全球已有 101 家運營商,在 44 個國家或地區(qū),推出了一種或多種符合 3GPP 標準的 5G 商用服務。
5G 技術產品成熟有其客觀規(guī)律。中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劉烈宏表示,從網絡和應用的關系來看,適度超前的網絡是應用發(fā)展的基礎。未來 3 年,5G 仍將處于“導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