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銀行發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環境作了詳細分析,也對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操作思路作出部署。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認為,《報告》在貨幣政策基調相關部分指出,“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在政策展望相關部分指出,“加強逆周期調節和政策儲備”。與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要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的指向基本一致。
其中,“專欄2——金融支持宏觀經濟回升向好”介紹了精準有力、穩健的貨幣政策對經濟恢復的支持作用。在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看來,隨著疫情影響的消退,我國經濟恢復步入了正常軌道,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5%。長遠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穩健的貨幣政策仍有較多空間,預計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發揮穩健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經濟與金融增速間缺口將逐步彌合
上半年,金融數據總體較好,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對宏觀經濟的傳導效果逐步顯現,總的來看,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可持續性明顯提升。
具體來看,在總量上,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根據形勢變化合理把握節奏和力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信貸和融資總量合理增長。在價格上,穩步有效激發市場需求。持續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的重要作用,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有效支持挖掘經濟需求潛力。在結構上,支持推動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不斷加大對小微民營、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培育經濟內生增長動能。適時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延續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和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繼續并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
“宏觀經濟有望延續好轉態勢,未來與金融數據將更加匹配。”《報告》提出,當前金融數據總體領先經濟數據,主要是宏觀政策和金融靠前發力、實體經濟恢復時滯導致的階段性現象。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疫后消費和經濟恢復都需要時間。我國疫情平穩轉段剛半年左右,居民消費傾向和疫情前相比還有差距,民間投資意愿有待提升,這些挑戰都是經濟恢復過程中的正?,F象。
從當前形勢看,疫情后經濟恢復步入了正常軌道?!秷蟾妗贩治龇Q,經濟循環和居民收入等已出現積極好轉,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速持續高于全部投資,上半年,國內旅游人次、收入同比分別增長超六成和九成,民營企業自主品牌出口實現兩位數增長。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5%,全年預期經濟增長目標有望實現,在主要經濟體中仍處于較高水平,經濟與金融增速間的缺口將逐步彌合。
“從長遠趨勢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報告》進一步表示,未來15年,中等收入群體將增長到8億以上,市場規模優勢龐大??萍紕撔聞恿Σ粩嘣鰪?,綠色轉型穩步推進,消費市場逐步回暖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力量正不斷積蓄,應對超預期挑戰和變化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對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要有耐心、有信心。
穩固實體經濟恢復向好勢頭
針對當前經濟形勢,《報告》提出,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精準有力,根據形勢變化合理把握節奏和力度,穩固好實體經濟恢復向好勢頭,加強逆周期調節和政策儲備,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范風險,支持實體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近日,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聯合召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電視會議提出,金融部門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繼續落實好穩健貨幣政策精準有力的要求,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不斷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
在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更好地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最根本的措施是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加快推動經濟恢復和回升。只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市場主體融資需求增加,金融支持服務的力度不斷增強,金融風險將得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
上述會議強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要夠、節奏要穩、結構要優、價格要可持續。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貨幣金融政策將朝著穩增長方向進一步發力。其中,會議將“力度要夠”放在首位,表明未來一段時期金融數據總體上將繼續領先經濟數據,為經濟恢復動能轉強積蓄力量。
董希淼認為,“節奏要穩”是要求金融機構妥善安排信貸投放計劃及其他金融服務,保持金融支持服務的月度、季度和年度平衡,盡量避免出現大起大落、忽冷忽熱等現象。
而“結構要優”則是要求金融機構在總量上加大服務的同時,持續優化信貸投放等結構,提升對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例如,大力發展小微金融、科創金融、綠色金融,進一步服務好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科技型企業發展。
就“價格可持續”而言,業內專家認為,當前政策發力的重點是引導企業和居民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激發市場主體融資需求。同時,還需要保持銀行凈息差、利潤處于合理水平,從而增強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