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走過了一半,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依然深遠。回顧上半年,大宗商品迅猛上漲、人民幣匯率強勁升值、三胎政策悄然而至、大洋彼岸的美股散戶抱團大戰華爾街、中概股“爆倉”大跌、美聯儲Taper信號來臨、而中國則實施了一次全面降準……這些事件無一不影響著全球格局的演繹。盤點上半年,哪個經濟事件最讓你印象深刻?
值此契機,多位專家學者,向我們講述上半年最令他們印象深刻的經濟大事件,也與我們一同展望全球與中國經濟下半場的希冀與挑戰。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最想聊的,則是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在曾剛看來,上半年中國經濟整體向好,但也存在結構失衡的隱憂,具體表現為:消費復蘇較為滯后、投資結構不盡合理、以及出口較難維持高速增長。至于這道題該做何解,曾剛認為,需要提高政策的精準性,更為充分地發揮結構性政策的效力。
此外,曾剛還表示,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需要尤其關注一些關乎經濟長期發展戰略的政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綠色、低碳發展領域的變化。
以下為正文: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在我國有力的疫情控制以及財政貨幣政策的配合下,經濟持續復蘇,到2020年四季度已表現較為強勁,GDP當季同增速比高達6.5%。2021年上半年,整體經濟繼續保持復蘇、向好的勢頭,特別是生產端恢復明顯,2021年1-6月工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達到7.0%,已基本達到甚至超過我國潛在增長水平,總體經濟運行已基本進入合理區間。在金融層面,為支持實體經濟的復蘇,宏觀調控部門采取較為積極政策的操作,在加大財政支出力度的同時,貨幣政策方面,通過轉換貸款定價基礎(掛鉤LPR)、優化存款定價機制等手段,持續推動實際融資成本的持續下行,與此同時,加大結構性工具使用,通過精準直達的貨幣政策工具以及專項再貸款、再貼現等手段,引導金融資金加大對經濟薄弱環節(特別是小微企業、鄉村振興等)的投入力度,在保持整體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情況下,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
當然,在整體繼續向好的同時,中國經濟也存在結構失衡的隱憂,對經濟恢復的可持續性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應對結構失衡,將成為2021年下半年,乃至更長時間內,經濟工作的重點。具體來看:
一、消費復蘇較為滯后。2021年上半年,服務業和服務消費雖然表現出一些加速復蘇的跡象,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的數據顯示消費整體可能仍較為疲弱。消費復蘇存在三方面因素的壓力:首先,疫情仍有反復,持續影響消費者信心。疫情反復以及各地因疫情而采取的階段性防控措施,給經濟恢復的節奏形成了一定的干擾;其次,疫情仍然限制著許多服務消費(特別是旅游、交通等)的供給和需求。第三,疫情對居民部門就業、收入預期形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疫情以來中國居民的儲蓄出現明顯的上升,顯示出居民部門消費支出意愿有所下降。
二、投資結構不盡合理。2020年下半年來來的經濟增長中,投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細分結構來看,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占據了較高的比重。制造業投資恢復較為疲軟,2021年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兩年平均僅增長2.0%,是疫后經濟修復最慢的部門。在堅持“房主不炒”以及防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政策導向下,2021年下半年,現有的投資動力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制造業投資能否持續恢復,將成為經濟穩增長的關鍵。從數據來看,目前超八成的制造業投資都來源于民營企業,制造業投資市場化程度較高,主要由微觀主體根據經濟形勢及市場預期自主決策和實施。企業利潤、需求前景、產能利用率、融資環境以及營商環境等因素,均是影響制造業企業投資意愿和能力的關鍵變量。
三、出口較難維持高速增長。疫情之后,得益于中國完整的產業鏈和制造業能力,全球訂單有向中國集中的趨勢,出口由此成為支撐經濟在短期內快速回暖的重要因素。但從長遠看,隨著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逐步消退,各國產能的恢復,出口較難維持長期的高速增長。從目前的的數據看,短期尚有一定支撐,但從PMI新出口訂單來看,出口企業新增訂單子指數已經持續下降兩個月,結合一些微觀的反饋,預計在三季度中后期出口數據剔除基數可能有明顯的下滑。
結構性隱憂之下,預計三季度后,中國經濟整體增速可能會有所下滑,應對結構性問題將成為最大的挑戰。有鑒于此,6月之后,中央層面未來一段時間的宏觀政策思路也日漸清晰。
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針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礎上,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增強有效性,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強調總量政策的穩定與延續,通過降準等工具繼續推動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此外,繼續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支持,通過保市場主體來實現穩就業、保民生。
國常會之后,中國人民銀行于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總計釋放基礎貨幣約1萬億,有效降低了銀行的資金成本。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更為注重中期經濟下行和結構調整壓力,因此無論是財政還是貨幣政策,都更為注重“跨周期調節”。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除延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說法外,要求“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這與7月7日國常會的提法保持一致。
在上述政策導向來看,預計2021年下半年整體貨幣、金融將保持平穩,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營商環境將繼續得到改善,提高政策的精準性,更為充分地發揮結構性政策的效力,確保經濟增長的健康可持續。
2021年經濟工作的重點除了應對疫情沖擊、支持實體經濟復蘇以外,作為“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一些關乎經濟長期發展戰略的政策在今年上半年也開始加速落地,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奠定基礎。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綠色、低碳發展領域的變化。
2020年9月22日,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3月5日,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202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在在十四五期間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圍繞著“30·60”和綠色發展的目標,必然需要出臺與之相配套的各項制度,為綠色發展領域相關的投資創造更為適宜的環境,這包括完善政府激勵,積極推動綠色金融標準國內統一、國際接軌,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市場等等。在近年上半年,上述各方面的政策和創新密集出臺。
金融監管政策層面。2021年1月,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召開,明確要在2021年“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明確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勵約束體系,完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持續推進綠色金融國際合作”。6月9日,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印發《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的通知,構建綠色金融評價體系的同時,將評價結果納入央行金融機構評級等中國人民銀行政策和審慎管理工具,以引導和推動銀行業機構機構綠色金融業務的發展。此外,人民銀行還在牽頭制定新的綠色金融體系指導意見,對綠色、低碳金融的發展進行全面、系統規劃。
排放權市場建設方面。2021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根據相關規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環交所”)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7月16日,全國碳交易市場如約開啟。交易首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約410.4萬噸,成交額約2.10億元,當日開盤價(最低價)為48.00元/噸,收盤價為51.23元/噸,最高價為52.80元/噸。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交易的啟動,標志著我國碳市場、碳金融的建設和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金融產品發展與創新方面。綠色貸款。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截止2021年二季度末,我國綠色信貸余額13.93萬億元,同比增長26.5%,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4.6個百分點,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6.79和2.58萬億元,占綠色貸款的67.3%。從新增貸款來看,2021年上半年,新增綠色貸款1.87萬億元,占全部新增貸款的14.6%,顯著高于往年水平。
綠色債券。2021年2月7日,“21四川機場GN001”等六支首批碳中和債同日發行。此后,我國碳中和債市場規模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已成為綠色債券市場中最重要的子市場之一。截至2021年7月6日,市場共發行110支碳中和債,發行總量為1207.04億元。在近半年的時間內,碳中和債占綠色債券總發行規模的比重已高達44.77%,有效地引導資金投向低碳產業的轉型升級。目前碳中和債募集資金的投向中,清潔能源類項目占比高達56%,其中投向電力公用事業規模最大,以國家電網、國電投、長江三峽等為代表的大型電力企業數量較多。從長遠看,隨著參與配額交易的主體從電力企業擴展到其他行業(如水泥、鋼鐵,等等),其他行業的碳中和債券發行量也有望出現快速的增長。
總體上看,圍繞“30·60”目標和“十四五規劃”,2021年上半年綠色金融以及相關政策落地速度明顯加快。7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也提出,要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盡快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方案。預計在2021年下半年,隨著碳達峰方案的退出,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路線將愈加清晰,會為2021年以及更長時間的經濟結構、投資結構的調整,以及金融的發展提供更加明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