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現如今,中國作為疫情防控首批國家,提前進入經濟增長期。中國迎來了自己的經濟機會,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長27.1%,同比增長40%的外貿新簽出口訂單。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許多國家進入經濟回暖期,各國制造業企業也開始復工。疫情導致的全球性供需接口不平衡使得中國拿到了經濟機會,隨著經濟恢復,我國外貿出口將迎來挑戰,但其中也不免存在著機會。我國期待著全球經濟的恢復,共同推動經濟的發展。
圖為全球貿易
特殊時期的特殊機會
疫情期間,中國通過出口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來拉動外貿出口。今年,中國外貿出口已經落回傳統領域。1月至6月,中國出口量達到9.85萬億元,進口量達到8.22萬億元。月度進出口連續13個月達到同比正增長。
今年上半年,資本品、中間品在我國出口中占到了76.7%,我國出口結構發生轉變。但由于欠發達地區經濟恢復緩慢,外貿出口需求居高不下,我國供給持續釋放活力繼續支撐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出口國別的主要拉動點也從美國轉移到了歐盟和東南亞身上。
圖為為外企辦公室
經濟回暖帶來的機遇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我國的出口結構將會發生轉變。歐洲等國家恢復生產時需要原材料和中間品的支撐。所以下半年我國的出口結構可能更多的由工業制成品轉為中間商品、原材料上。早在6月,就已經有所預示,我國消費品出口占比回落,資本品和原材料的占比卻一路水漲船高。
“一帶一路”等欠發達國家的進口需求也是我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疫情的控制,這些欠發達地區的進口需求也成為我國的又一基本面。
圖為外貿
經濟恢復帶來的挑戰
由于“補缺效應”和“基數效應”的逐漸減弱,下半年出口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歐美等國家的經濟恢復將會導致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品出口受到沖擊。對出口企業來說出口增速的放緩很可能讓他們縮小規模,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地發展。
由于中美經貿關系的緊張,美國對中國的進口量將會減少或會進一步加大對東南亞國家的進口份額,減少對中國的進口。中美形勢的高壓影響到了我國的出口。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也讓我國制造業企業接單意愿降低,外貿發展存在不穩定因素。
出口回落壓力主要來自于歐美,但是中國的“疫情紅利”仍在持續,中國還是代替了很多欠發達國家的市場份額。我國下半年應該針對外貿企業作出相應措施,出臺相應政策方針,做好出口回落的準備。(邯鄲微信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