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以特斯拉、比亞迪為代表的“兩超”格局基本顯現,并不斷以降價、推出新品牌的方式來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另一邊則是尚未解決盈利難題的造車新勢力們,不得不與巨頭展開激烈的價格戰。然而在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的情況下,價格戰使本就陷入虧損的造車新勢力盈利壓力更大,如何實現扭轉虧損局面仍是擺在其面前的一道難題
行業分化 造車新勢力銷量不及預期
據《財經》新媒體不完全統計,2022年前三季度,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蔚來、小鵬、理想分別實現交付輛約8.24、9.86及8.69萬輛,第二梯隊零跑、哪吒交付輛則為8.76及11.12萬輛。
進入本應起量的“金九銀十”銷售旺季,除了比亞迪和特斯拉,新勢力們的表現依舊平平,哪吒甚至出現環比腰斬的情況。而今年年初,市場普遍認為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有望在2022年實現銷量翻倍,達到約20萬臺的銷量規模。但在原材料漲價、芯片短缺、供應鏈停產等問題影響,造車新勢力們的銷量表現遠未達到市場預期。
與造車新勢力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特斯拉與比亞迪的交付數量。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在全球范圍內共交付新車90.9萬輛,同比增加44.8%;同期,比亞迪交付新車數量同比增長161.76%至118.5萬輛。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蔚小理”、零跑、哪吒在內的造車新勢力前三季度交付量總和或不敵比亞迪一個品牌,新能源行業分化開始顯現。
零跑汽車方面接受采訪時便表示,今年9、10兩月車市沒有呈現往年供銷兩旺的行情,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第一,用戶消費更加保守;第二,不管是新能源,還是燃油車,價格競爭都非常激烈。
“頭部車企發展到如此規模是在特定成因下形成的結果,造車新勢力們或難以發展成為下一個比亞迪或特斯拉。”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分析稱,以比亞迪為例,除了較早涉足新能源領域,其在電池、半導體等方面的技術能力需要多年累計,其他車企短期內無法匹敵。
事實上,隨著比亞迪、特斯拉上海工廠產能擴增,明年銷量有望再破高位。即便各個廠商試圖已促銷方式拉動銷量,卻仍難撼動比亞迪及特斯拉在新能源市場中的地位。據平安證券測算,預計2023年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將達到280萬臺左右;特斯拉上海工廠則為100萬臺。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財經》新媒體,新能源市場的競爭究其根本是規模競爭,規模決定了行業的競爭格局。站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其他車企想趕超比亞迪、特斯拉,形成類似規模的機會已經不大。
價格戰一觸即發 虧損難題待解
就在造車新勢力銷量不及預期時,比亞迪及特斯拉的新動作讓本就“內卷”的新能源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11月16日,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除了將推出80萬-150萬高端品牌仰望,比亞迪明年還將上線個性化品牌,進一步擴增產品線。而在特斯拉方面,繼model3及model Y降價后,11月14日,特斯拉CEO馬斯克再次表示,特斯拉相信“制造一款更實惠的汽車將非常有意義”,這被市場解讀為特斯拉或進一步“向下”搶奪中低端市場。
面對頭部車企的擠壓,其他新能源車品牌則采用直接降價、增加權益等主要促銷手段搶占市場份額,價格戰一觸即發。
具體來看,在新勢力方面,小鵬綜合優惠最高達5.5萬元、哪吒部分車型優惠4000至14000元、零跑通過發放大額返現券變相降價6000至12000元;而在傳統車企方面,問界部分現車贈送8000元保險、長城汽車旗下歐拉汽車最高優惠5000元、奔馳全新純電EQE、純電EQS和全新AMG EQS 53的廠商建議零售價下調5萬-23.76萬元不等;福特電馬Mustang Mach-E全系車型的售價降幅達兩萬元左右。
然而激烈的價格戰背后不能忽視的是,造車新勢力的盈利難題一直未解。根據已發布三季報的蔚來和零跑最新數據示,2022年第三季度,蔚來凈虧損擴大到41億元,同比增長392.1%,環比增長49.1%,折算每賣一輛車約虧損11萬。零跑三季度經營虧損超2021年全年總和達38.54億元,折算每賣出一輛車虧損約4.4萬元。然而,特斯拉2022年三季度單車毛利率已達到27.9%,甚至高于豪車品牌保時捷16.7%的單車毛利率。
業內人士認為,在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的情況下打價格戰,虧損勢必將持續擴大,且新勢力們單車利潤普遍虧損,下探空間有限。隨著價格戰愈演愈烈,新能源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新勢力等車企前景或難言樂觀。
平安證券就在研報中指出,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虧損的狀態短期內可能不會改變,保持銷量增速是在行業競爭加劇的環境下立足的根本,也是盡快實現盈虧平衡的關鍵。
而崔東樹認為決定車企能否盈利的關鍵在于單車利潤,目前提價或成為造車新勢力實現盈利的最佳方式。”。
不容忽視的是,由于供應鏈問題,2022年造車新勢力發展普遍不及預期,市場壓力將延續至2023年。而2023年新能源市場補貼退坡額度相比以往浮動更大,以30萬元以內續航里程超過400公里的純電車為例,2023年補貼退坡金額達到1.26萬元,2020年至2022年分別為0.25、0.45、0.54萬元,這或導致明年新能源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在零跑汽車看來,目前的市場壓力或將延續到明年一季度,今年四季度仍將有用戶不斷下訂單。后續國補推坡后,市場最大壓力將傳遞至明年第一季度。
“接近100%的市場增速并不正常,政策是促使新能源市場實現高速增長的主要誘因。在補貼的力度減小的政策影響下,今年過后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必將放緩。”張翔認為,優勝劣汰將成為未來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方向,末位車企將逐漸出局,行業洗牌加速。
不過,在“雙碳”政策影響下,發展新能源產業被視為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雖然行業會呈現波動發展狀態,但也難掩新能源發展大勢。隨著各個品牌逐步上線新車型,加之工廠產能不斷提升,2023年將成為各大車企新車型的放量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