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采含指出,新交所近日推出了SPAC(即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框架。作為新交所近期主打的股權融資產品, SPAC是企業按自身需求,探索上市融資的一種新方式。
謝采含介紹了新交所SPAC上市框架的部分細則。 例如,SPAC的最低市值為1.5億新加坡元左右,并購標的價值必須占托管資金的80%。在征求意見時,要求的是最低3億新加坡元市值,在聽取了市場的意見后,新交所將這要求減一半,為的是使SPAC能更便于融到足夠的資金上市,也讓后續的并購標的選擇更為廣泛。此外,為了讓更多的投資人有機會參與到SPAC項目的投資,新交所設立了最低300名公眾股東的要求,并購完成后會以主板要求的最少500名公眾股東來要求最終的上市主體。新交所在制定SPAC規則時非常注重投資者保護,為了保障投資者投入的大部分資金,SPAC必須將至少90%的上市融資資金放入到新交所的托管賬戶里面,以此給予所有的投資者一定的保障。
謝采含表示,除推出SPAC上市外,新加坡資本市場還擴展了市場津貼計劃。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2019年宣布的該計劃為期三年,現在延期到2023年年底。此外,上市津貼將擴大補貼范疇,第二上市、SPAC、REITs和商業信托等也將被納入。尤其是已經在其他發達市場上市的企業,它們可以通過第二上市,接觸優質的投資群,享受各項上市津貼。另外,新加坡政府和國有投資機構淡馬錫,以及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專門投資機構EDBI,將分別推出規模為15億新加坡元和5億新加坡元的投資基金,支持企業在新加坡融資上市。
謝采含指出,新加坡資本市場對亞洲資產以及亞洲品牌包容性都很強,也非常認可。除了東南亞資產,中國資產也能在新加坡資本市場完整地發揮品牌的實力。作為一個多元化市場,新交所會注重考慮各方面的市場要求,比如東南亞的投資人和發行人會關注哪些,中國的投資人和發行人又會有哪些想法,新交所會盡力扮演好"紐帶"的角色,助力優質中國企業融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