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階段,資本市場從“大”到“強”,匯聚高質量上市公司是重中之重。業內人士認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可以從兩方面出發,一是在擴大增量上做文章,引導具有核心技術、富有創新力、行業領先的優質企業登陸資本市場;二是在優化存量上下功夫,支持已上市公司淘汰低效供給,出清落后產能,加快產業轉型,提高核心競爭力。
注冊制助力引入優質“增量”
“2020年,124家上榜《財富》世界500強的中國公司中,在A股上市或部分資產上市的超過70家,占比近六成。”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央視財經論壇暨上市公司峰會上提及的這些數據,展現了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我國企業在國際上展現出的強大競爭力。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涵蓋了國民經濟90個行業大類,總營業收入占全國GDP的將近一半,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基本盤”“頂梁柱”的地位日益鞏固。
隨著注冊制改革深入推進,市場包容性不斷提升。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既有市值上萬億元的行業巨頭,也有“小而精”的細分市場冠軍;既有鋼鐵、紡織等傳統制造行業翹楚,也有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弄潮兒。
“全面推行注冊制,吸引更多代表新科技的企業上市,讓資本市場對經濟有更好的代表性,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注冊制下,資本市場支持資源要素向優質科技創新企業集聚,培育發展壯大上市公司體量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當前,我國A股市場主板、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私募股權投資等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融資功能逐步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效率顯著提升,股權激勵、并購重組、再融資等政策工具進一步完善,并在促進產業升級和資源整合、引導各類創新要素聚集、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退市新規加快優化“存量”
2020年12月31日,退市新規正式施行。完善后的退市新規進一步縮緊了財務造假退市標準,簡化退市流程,強化風險警示,嚴厲打擊惡意規避退市行為。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完善退市制度,依靠退市的淘汰機制,把一些不具有持續盈利能力、不符合繼續上市條件的上市公司趕走,使得資本市場有進有出,這對于未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至關重要。
與修訂前的退市規則相比,退市新規的嚴厲程度顯而易見。把好出入口,加大市場出清力度,是與注冊制相適應的必要準備,也是注冊制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必然舉措。整體來看,退市新規從兩方面加快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步伐,一是完善退市指標,暢通多種退出渠道,簡化退出流程,力求準確刻畫并迅速出清低質量上市公司;二是嚴肅會計規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信息披露質量,使重大違法的強制退市執行更為高效。
退市新規的落地,將一改A股市場“退市難”的局面,加快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步伐。數據顯示,自2001年確立有效的退市制度以來,A股上市公司退市數量為124家,平均每年僅6.2家公司退市。2020年有30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14家為重組退市,在被強制退市的16家公司中有9家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面值而退市。
值得關注的是,退市新規新增了“信息披露或者規范運作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退市指標。滬深交易所對此表示,個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或規范運作等方面長期違法違規,其嚴重程度雖尚未構成重大違法,但拒不改正,市場影響惡劣。業內人士表示,這將倒逼上市公司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披露質量,對于建設資本市場誠信、形成上市公司守法合規風氣至關重要。
上市公司強化公司治理義不容辭
2020年10月9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對今后一個時期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出新要求,做出全面部署。此后幾個月,全國省市紛紛出臺了具體指引和要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熱潮正在全國各地掀起。
除了把好資本市場“出入口”,優化增量和存量上市公司質量外,上市公司自身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閻慶民表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上市公司必須承擔起直接責任、第一責任,大股東、實控人、董監高責無旁貸。
董登新認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重要的是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質。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前提是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誠信意識和法治意識。“在誠信守法的基礎上再去提高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提高盈利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相對就會容易得多。”
強化公司治理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基礎。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認為,上市公司出了問題,歸根結底,很多是因為治理不規范,所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必須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上下功夫。他在2020年6月舉辦的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20年年會上強調,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當前上市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上市公司應充分認識新證券法出臺的重大意義,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優化公司內部制度,加強公司合規、風控以及董監高等公司內部人員的培訓,避免因不知情、更新不及時、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引發不必要的違規行為。
此外,盈利能力也是評判一個上市公司價值高低最重要的標準。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上市公司既要抓住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機遇,合理有效運用市場機制和工具,加快發展壯大;更要理性看待資本運作,堅持聚焦實業、做精主業,汲取盲目擴張、粗放發展、風險頻發的教訓,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在復雜的競爭格局中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