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對小孩子來說,可是一件大事,自廿七廿八貼了春聯,就開始數著手指頭盼除夕了。小孩子盤算著壓歲錢和新衣服,大人們則忙著備年貨,殺雞宰豬。常常有小孩聽了大人的吩咐,特地拿了盆子去接豬血,一頭豬的肉照例由幾戶人家分食。
大年三十,我媽總是早早準備了祭拜祖宗的飯菜,整齊有序地擺放好,然后跪拜、磕頭,祈求老祖宗保佑一家老小來年平安、順遂。除夕夜,一家人須得齊齊整整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不多不少剛好一桌。11點多,放完開門炮,每家每戶的男丁必定會三三兩兩到神廟進香,小孩子就在家等紅包。來了客人,拿出備好的瓜子、花生和糖,坐在一旁聽大人們寒暄,無非等他們聊天結束時問一句:“你家幾姐妹?”然后從兜里抽出幾個紅包來,5元或10元錢的面額。我們拿到小賣部里買雪糕、洋娃娃或摔幾把竄天猴,足夠高興一整夜。
半夜里是斷不敢熟睡的,躺在床上豎起耳朵仔細聽有沒有鑼鼓聲,若是有,就是舞獅隊或唱曲兒的進村了。大人會把半大孩子搖醒,披上外套,直奔村前空地。舞獅隊一般有幾十號人,技藝精湛,除了舞獅,刀槍棍棒樣樣都能即興來上一段,每每贏得陣陣喝彩。
那時,搖骰子剛興起,有一年我用5塊錢作為成本,我做莊、我妹幫忙數錢,每天出攤、結賬,把皺巴巴的零錢一張張撿齊、撫平,小心翼翼放進奶奶的抽屜里。自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我們天天出攤兒,忘了吃飯也忘了睡覺。過完元宵,取出那把零鈔一數,接近200塊??恐@筆“巨款”,不僅交齊了我們姐妹5人開春的學費,每人還買了個新書包。
那時的我們,能得到一個新書包,已是莫大的幸福;那時的幸福,雖低到塵埃里,內心卻是豐盈滿足。隨著年歲漸長,如今的我也換了身份成了給紅包的大人,手機也躋身親密玩伴,但那種天天數著日子盼過年的心情,早已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