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周,武漢迎來了首場大型水上體育賽事——第四屆武漢水上馬拉松。
在所有參賽者中,除了32名參加10公里競技游的專業選手外,其余600位均為在武漢抗疫和防汛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業余選手。
疫情中,這些各行各業的勇士與這座城市一同挺過難關;疫情后,他們又通過逐浪東湖的方式宣告——武漢的經濟生活全面走向復蘇。
“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能走”
平時愛好游泳的龔衛兵是一位電力職工,1月25日正月初一他正在湖南老家陪伴家人,當收到湖北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電力緊急援建函后,他火速組織了一個16人的團隊于初三一早趕往施工現場。
雷神山三天三夜、火神山五天五夜……龔衛兵和同事們不顧休息也不計報酬,夜以繼日的工作,出色地完成了搶建。
原計劃的任務完成后,團隊本可以在自行隔離14天后返鄉過節,但眼看著醫院電力系統的運轉已經超過負荷,龔衛兵們自發地留了下來,“這是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能走。”
隨后的日子里,他們的身影活躍在武漢十多家醫院,通過搶建擴容電力,其中也包括最為危險的武漢金銀潭醫院。
當時防護服等醫療資源緊張,龔衛兵離病人最近的時候只隔著一塊木板,但他和他的團隊沒有退縮,“時間緊迫顧不上那么多了 ,滿腦子就是想和時間賽跑。”
“武漢是我們共同的家”
熱愛馬拉松和游泳的武漢市民曹赟不是第一次參加水馬了,但這一次尤其讓他感到振奮。
“組委會邀請了我,我非常感動,這是大家對我們抗疫志愿者工作的認可。隨著這樣的大型比賽的舉辦,武漢可以說是真的‘滿血復活’了。”
曹赟是一位建筑設計師,在疫情最緊張的階段,他加入了“武漢是我家”志愿者組織,成為了一名司機,從事醫療人員和防疫物資的轉運。作為一個民間自發組織起來的司機隊伍,他們的團隊常駐司機超過50人。
回憶加入志愿者行列,他表示:“大年三十的時候,從一個醫生朋友那聽說前線缺少物資,我就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么,當時就跑了好幾家超市,購買了方便面等食品,送到了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
按照曹赟的說法,自己開始對疫情并不太清楚,自己除了口罩,也沒有其他的防護品,只能隨身帶一瓶高度白酒,為汽車消毒。但他說人到中年,身上是必須負有責任的。
“我上有老下有小,這個時候為城市做一點事,也是保護我自己的家人。武漢是我們共同的家,我們自己要守護好。”
同名同姓的抗疫英雄
在曹赟的描述中,太多素不相識的人自愿挺身而出,這尤為令他感動。的確,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此番武漢水馬上,英雄挑戰方陣中就出現了兩個同名同姓的抗疫勇士。
疫情發生后,漢口醫院骨外科主治醫生張力正在同濟醫院進修,他火速回到醫院上崗,和同事們全部抽調到了該院呼吸二科參與救助,之后的26天里,他每天承受8至12小時的高負荷工作。
在醫生張力努力救治病人的同時,建筑防水專家張力正在參與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從接到任務到最后完工,四天里他幾乎沒有什么睡覺的時間,累了就臨時瞇一會……
這一次兩個奮斗在抗疫第一線但之前從未謀面的張力因為水馬相識——兩人在同一個方隊里又因為一起訓練多日,成為了朋友,頗有些相見恨晚。
醫生張力說:“我們平時都熱愛運動,這為我們隨時投入高強度的工作提供了支撐。”
“我想到還要游泳,最終挺了過來”
比賽當天,上午9點鳴槍后,32名專業選手率先躍進東湖,之后12個“英雄挑戰游”方陣依次下水。
大年初一在轉送病人時不幸感染新冠的醫生朱春梅是第四次參加武漢水馬了,她告訴記者,健康的體魄與堅強的意志是支撐自己戰勝病魔的一個關鍵。
“在醫院住了55天,血氧曾低到93,一度有種快不行的感覺,我想到還要游泳,最終挺了過來。”
經過激烈比拼,湖北隊的18歲小將陳鑫堃力壓隊友張旭,以2小時1分56秒率先抵達終點拍板,成為武漢水馬10公里專業競技游男子組新科冠軍,同樣來自湖北隊的19歲選手俞如意,以2小時11分23秒將女子組冠軍收入囊中。
在10公里專業競技組完賽后,12支英雄代表方陣也成功游抵長天樓起水處。
“我是搞基建的,所以很清楚,現在的武漢經濟生活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大家以體育活動之名相聚在一起,為共同的目標奮勇向前,這樣的場景讓我更加直觀的感受到,武漢回來了!”
一如疫情期間堅守后勤保障崗位的中建三局二公司員工楊文靜所言,武漢農商銀行杯2020武漢水上馬拉松的舉辦標志著一座城市的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