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國際商貿城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被譽為“世界超市”。目前,市場經營面積640余萬平方米,商位7.5萬個,匯集210多萬種商品。
飾品類鋪面幾乎家家開張
連日來,鄭先生在義烏商貿城逛了幾個區后,他發現,賣飾品、玩具、文具等產品的門店,客流相對較多。
主要銷售筆類文具的經營戶張女士,門店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三區。她告訴紅星資本局,其公司生產的筆,70%走外貿,30%走內銷。隨著消費復蘇,國內的實體店生意轉好。張女士感覺實體店來進貨的客戶比去年同期多了。
“開市前兩天,到市場進貨的主要是國內客戶。”張女士透露,目前接到的國內訂單有2~3萬元,國內的訂單量不大,但客戶人數多。
張女士告訴紅星資本局,這段時間該門店出現了內銷訂單產品斷供的情況,“年前工廠提前放假,門店的存貨本來就不多。年后開市,工廠工人未完全到崗,產能跟不上。”
經營戶李女士的店內也出現了現貨被搶空的情況。李女士做飾品生意,眼下正忙著安排自家工廠生產貨品。
國內消費復蘇的種種跡象,讓經營戶們在開市便看到了希望。“我看到以內銷為主的飾品類門店,幾乎家家都有開張,生意不錯。”同樣做飾品生意的周女士說。
常駐外商數量超萬,同比增20%
外貿方面,開市以來,李女士幾乎每天都能在店里看到外商來看飾品。“現場下單都是老客戶,新客戶還要多做一些市場調研。”李女士稱。
紅星資本局了解到,正常情況下,外商若要采購某種產品,會把義烏國際商貿城內關于該產品的門店都逛一遍。熟悉市場最新動向,多方比價后,擇優下單。
目前來到義烏國際貿易城的外商數量還沒有完全恢復到常態水平。不過,昊昊制筆公司的經營戶張女士對今年的外貿市場有信心。“外商在辦簽證,他們能來市場看貨就好辦多了,訂單銷量會增多。”
據出入境管理部門統計,目前,義烏常駐外商數量達1萬余人,比去年開市時同比增長20%,且數量仍在不斷增加。
張女士的國外客戶主要來自中東、非洲等地區。疫情期間,老客戶基本都是通過微信訂貨。非洲的客戶,主要依靠外貿公司來聯系。她發現,線上交流的效果并不理想。最直接的反饋是——非洲的客戶拿貨量少了。
經營戶:外貿訂單總體穩定
談及目前的情況,紅星資本局注意到,經營戶們的總體感受是:“無論是內銷還是外貿,今年開市的情況都有所好轉,市場需求還在。”
另外,由于經營戶和老客戶長期保持聯系,總體訂單還算穩定,內銷、外貿的原有銷量比例基本不變。
對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國宏分析,很多小商品屬于利基市場,市場容量不大,國際上的競爭對手不多。國內已做出了規模和市場,大幅降低了成本,表現出超強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也是正常的。“一些小商品的生產標準化程度不高,產業鏈核心企業在國內,產業鏈轉移難度大,一旦形成集聚就難以被國際替代。”劉國宏表示。
在商務部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看來,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或許在價格上占優勢,義烏國際商貿城的優勢主要在于“小規模、多品種”,相較之下,義烏經過多年沉淀,產業鏈更加完整,且市場的反應能力更快。
義烏海關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2022年,義烏進出口總值4788億元,較2021年增長22.7%;其中出口4316.4億元,同比增長18%。
封面圖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