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絡博主發視頻表示,自己辦理銀行卡時被刁難,因表明自己是自由職業者兼家庭主婦而被銀行拒絕開辦銀行卡。視頻中,博主表示客戶經理態度不友好,多次詢問開卡原因、用途,且態度惡劣。
視頻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評論,原先只要帶著身份證就可以開戶,現在還要帶上工作證明、居住證明等一系列材料,個人開戶程序繁瑣。但也有網友對銀行表示理解,認為在電信網絡詐騙仍舊猖獗的情況下,銀行出于風險防控盡職免責情有可原。
實際上,要看懂銀行的這一行為,需要了解一個背景因素。此前,國務院召開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決定,自2020年10月10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以打擊、整治、懲戒開辦販賣“兩卡”違法犯罪團伙為主要內容的“斷卡”行動。而“兩卡”,就是我們平時經常使用的電話卡和銀行卡。作為實施網絡詐騙的信息流和現金流的載體,銀行卡成為此次“斷卡”行動的主要整治對象。
所以,新開一張銀行卡需要提供一系列證明材料的背后,的確是銀行在落實“斷卡”行動的要求。銀行作為反洗錢義務機構,在開戶環節核驗客戶身份、收集客戶身份信息、詢問開戶用途是履行反洗錢義務的必要手段。但收緊個人開戶審核標準,部分銀行、部分地區確實存在矯枉過正之嫌。
比如,部分銀行要求提供的材料過多、過細,要退休老人提供收入證明、應屆大學生提供社保繳納證明、家庭主婦提供工作證明,進而造成了老年人、流動就業人口、自由職業者等特殊群體正常開戶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的情況。不少消費者反映,銀行各行其是、自設標準,沒有統一的開戶審核標準,給部分人群帶來不便,容易形成歧視。銀行網點客戶經理在服務時態度不友善,也使得社會公眾對銀行服務的好感度進一步降低。
“其實開戶是銀行重要的獲客渠道,我們當然不會自說自話地提高開戶門檻。”一位銀行從業人士表示,“各家銀行根據自身風險防控能力,針對客戶群特點,采取多形式的開戶審核,也是為了能夠精準識別客戶風險等級。當然,的確有一些銀行‘過’了一些。”
之所以有矯枉過正的情況出現,是因為在電信網絡詐騙風險頻發的大背景下,銀行被壓實了主體責任,一些省市涉案賬戶較多的銀行網點,甚至會被停業整頓。
但服務好客戶,提升客戶獲得感、認同感,也是銀行作為服務機構的基本職責。防風險,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目前,已經有一些銀行積極探索有效優化開戶服務舉措。有專家建議,銀行可以用更人性化的手段開展盡職調查,以科技賦能,“讓數據多跑路”,提升事中事后銀行賬戶風險管控能力,為前端開戶服務的優化提供有力支撐。以個人開戶為例,在開戶前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以電子材料代替紙質證明,都是能夠減少客戶工作量,提升獲得感的手段,也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同時,銀行網點工作人員的態度,也需要從思想深處改進。客戶是上帝,工作人員應該盡力取得客戶的理解,而不是粗暴機械地照本宣科。
但專家也認為,個人開戶難,銀行有過錯,也有苦衷。在銀行改進工作方式和方法地前提下,也需要客戶能積極配合銀行做好本職工作,盡量提供已有的相關信息,大家勁兒往一處使,才能共同構建起一個安全的金融環境。
畢竟保障財產安全,是銀行和社會公眾的一致目標。(邯鄲微信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