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中產群體大約4億人左右,從絕對量來說,應當不算少了,美國的人口總量還不到4億人。但是,從相對量來說,中產占我國全部人口的比重還不到30%,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要在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產至少要“擴容”一倍,達到8億人。對剛剛實現全面小康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不僅如此,對中產階層能否有效拉動消費的問題,不僅要看數量,還要看質量、看結構、看中產階層的消費預期。只有做到數量和質量的有機結合、結構的充分合理、消費預期的不斷增強,中產階層對消費的支撐作用才會越來越強。
從數量來看,就是要穩定居民收入增長,確保居民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長速度,且不僅僅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是要不同地區有不同要求,經濟增長快的地區,居民收入也要增長快,至少要保持同步。
從質量來看,就是居民收入增長要跑贏價格上漲,要不被價格上漲吞噬居民的財富增長,真正讓居民收入能夠有質量地增長、有效率地增長。特別是房價,必須確保穩定,不能再出現持續上漲現象。
從結構來看,就是要使中產階層的整體向上移動,而不是全部集中于中低范圍,使中產階層能夠呈現較高標準的水平。至少,應當有6成以上的家庭能夠進入中產平均水平以上。這樣,中產的結構才算合理,收入分配的橄欖型作用才能發揮。
從消費預期來看,就是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義務教育等都能夠健全、穩定、有效,不對居民的消費構成壓力。只有居民的消費信心增強了,消費的后顧之憂減少了,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才能真正釋放,收入倍增的效率才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