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風雨探索,開放,一直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關鍵詞。兌現WTO承諾、確立CEPA框架吸引港資、放開外資持股比例……一系列開放舉措,讓在中國市場耕耘多年的外資看到,中國邁向更大力度對外開放,行疾而步穩。
加快對外開放的明確表態和相關政策,給予外資更大力度布局中國的信心和決心。
記者獲悉,瑞信方正正積極籌備申請更多牌照,并計劃為控股券商更名。“瑞信的下一步計劃是,謀求最終提升合資券商公司的持股比例至100%。”瑞信中國首席執行官唐臻怡說。
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疫情籠罩下,年內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但中國對外開放并未減速,新設控股券商積極在華開展業務。
今年3月,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樸學謙說,目前四塊牌照所對應的業務均已展開。
不僅全力發展在華業務,外資也承擔著聯通中國市場和境外投資者橋梁的作用。
樸學謙說,受疫情影響,很多國外的投資者無法到中國來,公司研究部門做了很多創新性的工作,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境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受疫情影響的擔心。
“比如今年5月,我們的員工到上海的地鐵、辦公樓和商場拍攝視頻,并把這些小視頻通過線上會議展示給全球投資人,讓他們都能夠直觀地看到中國的疫情防控力度以及中國的經濟恢復情況。”他說。
歷經曲折
改革不會一蹴而就,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征途,并非一路平坦。其中曲折,從外資券商入華“聯姻”的波折起伏可以見得。
“外資的全球風控體系和合規體系,是不是能夠和中國現有的合規體系、監管要求無縫對接?如何磨合、緩沖,從而使得業務能夠順利展開,更好地參與世界競爭?這都要有一個過程,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唐臻怡說。
2001年底加入WTO后,中國逐步落實“加入后3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1/3”承諾。2002年,證監會發布《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對外資股東合計持股比例、經營范圍等作出規定和限制,2007年底,證監會修訂了上述《規則》。
2008年,瑞信方正成為方正證券(601901,股吧)與瑞士信貸共同出資設立的中外合資證券公司,注冊資金8億元人民幣。入華12年后,今年,瑞信提升對瑞信方正持股比例至51%。瑞信方正董事長胡知鷙說,從合資到控股的經驗,成為瑞信把握中國市場的重要鋪墊。
更大力度投資中國
困難是階段性的,更大力度的開放還在前方。
易會滿年中表示,證監會將研究逐步統一、簡化外資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渠道和方式。
樸學謙看到,當下金融市場開放速度很快,步子越走越大、越走越快,很多此前未能觸及的領域和核心問題正在得到關注。
在唐臻怡看來,經過30年發展,中國資本市場正在成為全球市場的支柱之一。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外資機構參與進來,有實力的競爭者、參與者能夠助力金融市場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方向已經探明,把握重要時間節點,外資正在加速布局中國業務。瑞信致力于打造“財富管理+投資銀行”的集團品牌定位。摩根大通將在中國市場,為本土和海外客戶提供全面、高質量、一體化的金融服務。科技將是其重點布局的領域之一。
更大力度投資中國,外資正摩拳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