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求是》雜志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題為《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的重要文章,其中強調:要使更多普通勞動者通過自身努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在展望2035年遠景目標時,也提出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的目標。
近年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到2019年年底,中等收入人群已超過四億人,這一數字在2010年的時候還是一億多人。
雖然從絕對數量上說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經成為全球第一,但這個“全球第一”還是低水平的。一方面,這四億人也僅占全國人口的30%多,一些發達國家中等收入群體占比超過了60%,高出我國近30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按照世界銀行提出的標準,人均年收入2.5萬元人民幣屬于中等收入,25萬元也屬于中等收入,兩者相差9倍。國家統計局曾在去年發布《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這份“公報”對中等收入進行了“界定”:低收入群體是指調查對象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體;中等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較高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
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顯著擴大,“顯著擴大”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值目標?有專家認為,要爭取用15年的時間實現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翻番,由現在的4億人擴大到8億人。怎么實現這一重大目標,有三個方面很重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使多能多勞者多得;增加收入的同時,減少支出。其實,就是繼續做好做大“蛋糕”,把“蛋糕”向適應形勢發展、更有能力的人分配,“蛋糕”的營養要充分“強身健體”。
首先要看到的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更好“蛋糕”。
發達國家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發展壯大,一個重要基礎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業升級才會有更多的產出和效益,從而產生更多的分配。“十四五”期間,我國將繼續調整國民經濟產業結構,促進高技術、高效率和高附加值產業發展,提高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這就是要繼續做大“蛋糕”,做好“蛋糕”。
其二是“蛋糕”向適應形勢發展、更有能力的人分配。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產業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這很難成為支持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翻番的基礎。農民占比減少,專業技術人員、管理階層或科研人員等藍領、白領人群逐漸增加,進入到中等收入群體中,這是發展方向。
此前,人社部曾印發了《農民工穩就業職業技能培訓計劃》,提出2020年至2021年,每年培訓農民工700萬人次以上。其中的目的就是通過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提升就業含金量。
“蛋糕”是有的,但能否分享到這塊“蛋糕”就需要通過自身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這不單是對農民工而言,對所有的人都同樣如此。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其三是要政策上的“減壓”。這其中的重要一點就是,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在醫療、衛生、教育、住房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使體制更合理、機制更規范,切實減少廣大居民的后顧之憂。住房是關鍵因素,當房產成為居民主要財產的情況下,中等收入群體的成色就會大打折扣,消費能力也會受到相當限制。
總之,擁有龐大中等收入群體是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礎,這是歷史經驗;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等收入群體是一個國家經濟的中堅力量,拉動消費的潛力巨大,這是迫切的現實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個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