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會議是騰訊公司研發的一款在線會議軟件,于2019年底正式對外推出。受疫情影響,線上辦公、線上教學興起,使騰訊會議在過去兩三年獲得了高速增長。
對于騰訊會議此時向個人用戶收費的行為,接近騰訊的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協作需求,近日騰訊會議上線不限時自動會議紀要、1080P高清畫質、云錄制空間擴容、字幕、更多視頻人數、頭飾、多個聯席主持人、實時轉寫等一系列增值功能,以上功能以會員服務的形式提供給用戶,讓用戶擁有更豐富的解決方案。“但收費行為不會影響騰訊會議的核心基礎功能,用戶依然可以使用300人不限時會議及其他一系列基礎協作能力。”
近三年爆發式增長
騰訊會議是騰訊云旗下的一款音視頻會議軟件,于2019年12月底上線。和國外的線上會議軟件相比,騰訊會議誕生的時間相對較晚,來自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2020年1月,騰訊會議上線第一個月的MAU(月活躍用戶數據)僅77萬。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暴發后,全球居家辦公需求迅速增長,在線會議的需求爆發增長,并且增速非常快。期間不少線上會議平臺抓住機遇,以免費的方式迅速積累用戶,加速在中小企業用戶中建立基礎。其中,騰訊會議就宣布從2020年1月24日起,面向用戶免費開放300人的會議協同能力,直至疫情結束。
這幾年騰訊會議的增長究竟有多快呢?公開資料顯示,騰訊會議推出兩個月內,日活躍用戶量已經超過1000萬,另外為助力全球各地抗疫,騰訊會議還緊急研發并上線了國際版應用。在2020年2月6日,騰訊云表示,從2020年1月29日至2月6日,騰訊會議每天都在進行資源擴容,日均擴容云主機接近1.5萬臺,8天總共擴容超過10萬臺云主機,共涉及超百萬核的計算資源投入。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2020年2月和3月,騰訊會議的MAU爆發式增長至4726萬和5823萬。騰訊會議上線245天后,用戶數就突破1億,成為最快超過1億用戶的視頻會議用品。
從QuestMobile跟蹤的效率辦公產品用戶規模來看,截至2022年6月份,阿里旗下的釘釘位于第一,騰訊會議位于行業第三位,與排名第二的企業微信規模相當。但嚴格來看,騰訊會議和釘釘、企業微信并不是直接競品,同類可比的在線視頻會議產品是Zoom(國內)、Umeet等。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2022年6月,因疫情緩解,在線辦公產品用戶數據較5月有所回落,騰訊會議的MAU為6579萬,但仍領先于國內其他在線視頻會議產品。
向C端個人用戶收費
在騰訊會議迅速增長的同時,騰訊也在逐漸摸索這一明星產品的商業化變現方式。
近日,有網友發現,騰訊會議中原來可免費使用的視頻轉換為文字的功能,現在僅可免費體驗10分鐘,且只有選擇成為付費會員后才可能看到全部轉換的文字。
除此之外,騰訊會議中面臨收費的項目還有字幕、設置聯席主持人、調高同時在線視頻人數等功能。個人用戶想要使用這些會議功能需要購買騰訊會議的會員服務,騰訊會議會員不提供像共享單車那樣的按次收費,只提供包月以上的時長收費,騰訊會議目前分為連續包月、12 個月、3 個月和1個月四種選購時長,分別對應的價格是25元、288元、88元和 30元。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認為,騰訊會議的定價機制并不合理。
“會議功能對于部分用戶來說是低頻使用的功能,所以應該要提供按次收費的選擇。消費者具有收費模式的選擇權,不能只提供包月,而不提供按次付費功能。”盤和林說。
不過,也有部分業內人士表示,騰訊會議的收費方式并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作為一款SaaS產品,騰訊會議依據主流用戶的使用習慣,比較了多種付費模式,目前的會員訂閱模式綜合考慮了用戶多元化的需求以及獲取服務的復雜度,為會員用戶提供長期高效的增值服務。”上述接近騰訊人士表示。
天使投資人、知名互聯網專家郭濤對記者指出,騰訊會議采用對基礎功能免費、對增值服務收費的方式基本上不會影響到普通用戶群體。而且騰訊會議的收費金額不算高,對商業類用戶來說也可以完全接受,并不會出現客戶大規模流失的現象。
早在2020年9月份,騰訊會議就推出了面向企業用戶的商業版本,以及“軟硬一體”的數字化會議方案等付費模式,目前為中小企業提供的商業版會議解決方案售價為4788元/年起,為大中型企業提供的企業定制版官網中沒有具體的售價。
商業化提速?
對于騰訊會議的收費舉動,盤和林指出:“收費本身無可厚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企業既然提供了服務,那么用戶付出代價也是必然的,收費合情合理。”
郭濤也認為,目前騰訊會議市場占有率較高、用戶規模大、產品用戶黏性高,具備收費的客觀條件。“騰訊會議向個人用戶收費的背后原因或與近兩年騰訊營收增長出現乏力、凈利潤下滑有關,希望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有效提高企業利潤率。”
在2022年騰訊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騰訊管理層就坦言云業務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并對騰訊云的發展策略進行了調整,更加關注高質量的收入增長,對過去以收入增長和搶占市場份額為主的擴張模式進行了轉型,強化自營產品的銷售占比,同時在考核上更加注重毛利等因素。
回到騰訊會議這款產品來看,廣發證券傳媒行業首席分析師曠實表示,騰訊會議雖然開始向個人收費,但對標Zoom的產品和商業化路徑,騰訊會議仍處于商業化初期。
Zoom是一款發展了近十年的在線會議產品,是全球在線會議產品中的領軍產品,提供包括網絡研討會、家庭場景等多場景的會議功能服務,還有開放的生態及應用市場生態。Zoom及行業大部分同類產品的收費模式都是在免費使用的基礎上,針對更優質的會議體驗服務進行收費,收費對象既包括個人C端用戶,也包含B端的政府和企業客戶。
今年6月30日,騰訊會議應用市場正式上線。曠實認為,這是騰訊會議向C端用戶開啟收費的一個先兆。“在加強了生態產品和使用場景之后,騰訊會議向C端收費的功能也隨之增加。”曠實指出,目前騰訊會議對C端個人用戶提供的增值服務很有限,未來對于C端用戶的訂閱收費,騰訊會議還需要提供應用生態更加完善、使用場景更加豐富的增值服務。
當前,云視頻會議產品市場格局基本形成,商業模式成熟、客戶群體相對固定、用戶依賴度較高、付費意愿也較強。今年釘釘、飛書等企業也加速商業化步伐,收費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郭濤表示:“在云視頻會議市場中,相對C端用戶來說,B端用戶付費能力更強,尤其政府和企業級市場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例如金融、教育、醫療、TMT等領域。”
但B端市場的拓展對于To C屬性很強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并非易事,Zoom在全球市場拓展也面臨著開拓B端市場的瓶頸。
曠實以Zoom的收入對騰訊會議的潛在貨幣化率進行了測算后表示,騰訊會議起步期的商業化貢獻有限,但中長期會成為騰訊云持續的增量驅動。“中短期來看,騰訊會議主要通過向C端用戶提供增值服務的模式創收,逐步提高用戶付費率,帶來增量收入。中長期來看,如果騰訊會議要在現有的以個人和小B企業客戶為主的群體之外拓展大企業客戶,則需要在銷售團隊和定制化產品服務上投入更多資源,才有可能強化在大型B端客戶群體中的滲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