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公子之前就說過,互聯網公司的打法就是前期補貼,通過補貼手段占據市場之后,再利用技術手段進行收割。
大家不妨看看無論是互聯網外賣,還是互聯網打車乃至互聯網金融,幾乎都是這么一個套路。
社區團購的產生得益于人們消費方式的改變。生鮮電商的遍地開花、移動支付的普及,使得社區團購的產生擁有了社會基礎。
最近兩年多來,社區團購這個概念再度被炒熱,像阿里、拼多多、京東乃至美團以及滴滴出行等公司,相繼在這一領域布局。
美團的美團優選、滴滴的橙心優選、拼多多的多多買菜,京東7億美元投資興盛優選,社區團購是越來越火,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隨著各巨頭的入場,價格戰和無序競爭在所難免,都是盯著流量。
坦白點說,互聯網公司搞社區團購,前期確實能讓消費者們得到實惠,可最終也會讓消費者買單。最為關鍵的是,從事買菜這塊業務的,大部分是60、70后的人群,這一類人群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做都是辛苦生意,賺的是勞動力的錢。
一旦讓互聯網公司掌控了這個領域,那么這些賣菜的小老板們,以后估計生計都成問題。
為此,人民日報早就對互聯網公司做買菜提出過看法,人民日報曾表示,互聯網巨頭不應整天盯著幾斤蔬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才是星辰大海!
互聯網公司之所以燒錢做社區團購,本質還是為了獲取流量,因為現在線上流量快被挖掘完了,線下倒還有一批可挖掘的下沉流量。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只要手里有了流量,那么以后就可以考慮賺錢的事。
站在互聯網公司的角度來看,它們這樣做似乎也無可厚非,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互聯網公司大肆通過燒錢的手段來做互聯網賣菜,這對小商販菜農以及農貿市場主,超市所有人,生鮮超市主,房東和線下店鋪等都有極大的影響。
一旦互聯網公司掌控了社區團購,最后就會被收割,被什么地方收割?大超市和互聯網社區團購。因為有人在做壟斷,在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壟斷。
為此,針對社區團購平臺,國家就出臺多項硬性規定,要求社區團購平臺不得有低價傾銷、價格串通、哄抬價格等行為。而在本月,國家更是明確表態,要求阿里、美團等7家社區團購平臺不得濫用自主定價權、不得虛構商品、優惠等不實信息。
據悉,目前阿里、美團等已經簽署了相關《承諾書》,后續一旦有網店經營者存在跟風漲價、異常漲價、隨意漲價等情況,將被下架封店。
其實倒也不是針對這些互聯網公司,而是說互聯網公司應該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發展硬核科技。
當下這個時代,或者說未來的時代,大國與大國的競爭,必然是核心技術的競爭,如果說中國能誕生更多的華為,海康威視和科大訊飛這一類科技公司,那么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會得到進一步加強。不知道諸位怎么看?(邯鄲微信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