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在野外 胡星供圖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技日報記者 楊雪
“我們是高原上的測湖隊,風餐露宿,風雨如晦;我們是高原上的測湖隊,星辰日月,一路相隨……”昂揚的歌詞伴著悠揚的旋律,配上在高原湖泊行船的畫面,原創音樂短視頻《高原測湖隊》獲得“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征集活動的最具創新視頻獎。
該視頻中歌曲的創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2014屆博士生、北京市順義牛欄山第一中學教師胡星。
“測湖工作很苦,但也很有趣。”胡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青藏高原所讀博期間的測湖經歷至今讓他難以忘懷。
陷過車也遇到過狼群
2019年7月到8月,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歷時一個月,對青藏高原的色林錯流域和羊卓雍錯流域的多個湖泊進行了水質、湖泊沉積物等多項科學考察。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對這些湖泊進行全面探測,獲得了10個中大型湖泊的全面水深和水質數據,以及水樣和沉積物樣品。《高原測湖隊》短視頻的畫面,就拍攝于這次科考現場。
高原氣候多變,船到湖中間后,氣候狀態很不穩定,常會遇到風浪。胡星所在的“高原測湖隊”,卻從不畏懼,一路挺進。
“可可西里那邊冰湖很多,我們要用一上午時間來鑿開岸邊的冰,到下午該靠岸的時候冰又結上了,這時我們就在船上鑿,在營地的隊友就在岸邊鑿,鑿到晚上九十點鐘差不多能靠岸。”胡星說,要是一不小心掉進水里,就會被凍得渾身發抖。但是,上岸回到營地換了衣服,吃上留守隊友做好的熱乎飯的那一刻,一股暖流直抵心窩,幸福感無法言說。
在胡星看來,在野外進行科學考察要學會苦中作樂。最常見的困難是陷車,不小心遇上了,團隊成員就一起把車挖出來,挖一夜都很正常,然后接著趕路,否則就不能按時趕到下一個適合扎營的地方。胡星和團隊成員們還碰到過狼群,它們圍著營地轉悠了好幾天,還好他們的司機師傅曾經追捕過藏羚羊盜獵分子,比較有經驗,開車帶著他們驅趕了那些狼。
上大學時就開始組樂隊
考察一個湖,一般需要一周到半個月的時間,在湖邊扎營生活的時光,是胡星快樂的科研經歷,也是創作的靈感源泉。他說,跟著團隊在野外科考時,做的主要是一些基礎性的測量和采樣工作,與平日在實驗室不同,能更真切地接觸到自然。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區之一,湖泊面積占我國湖泊總面積的50%以上。第一次青藏科考關于湖泊的資料僅限于近岸湖區,代表性不足,完整的水下地形測量基本沒有,對可可西里區域的考察更是空白。而第二次青藏科考對可可西里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的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鉆取了截至目前最長的湖芯樣本,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的空白。
胡星的導師,就是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隊長、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朱立平。“導師團隊的理念就是快樂科研。這份快樂中既有對科學探索的追求,也有對大自然的熱愛。”胡星說。
胡星擅長譜曲和彈唱,上大學的時候就開始組樂隊,自己寫歌。創作青藏高原科考主題作品,是從遇到了擅長寫詩和隨筆的同門師弟陳浩開始的。陳浩作詞、胡星譜曲,兩個理工男,就這樣把在高原上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出來。2017年,二人第一次合作,創作了一曲《納木錯》,這首歌唱出了理工男內心的柔軟和細膩,也唱出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
現在,畢業多年的胡星和還在青藏高原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陳浩依舊創作熱情不減。胡星最近正在創作歌曲《狂野》,創作背景是從拉薩到阿里日夜兼程的趕路。“當時,我們差不多要走三天三夜,身體非常疲憊,但大家的心情都很放松。”胡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