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是農歷庚子年“小雪”,這一天三秦大地從南到北普降瑞雪,尤其是陜北高原還迎來入冬第一場大雪。
科技日報記者雪后奔赴陜北采訪,源于榆林市佳縣農民種出了畝單產1357市斤的谷子,惹得不少人總想一探“虛實”二探“究竟”。
比縣委書記個頭還大的谷子
佳縣是科技部定點扶貧縣,那里正常年份降水量僅380~410mm,且主要集中在盛夏酷暑,平均降水量只能滿足高粱、谷子等農作物需水量的一半,水份利用率低。受氣候、地形、技術等因素制約,當地傳統方式種植的高粱、谷子出苗不齊、病蟲害較多,畝產始終徘徊在450公斤和200公斤左右。廣種薄收是佳縣糧食生產的縮影。
“測產數據出來,我深感到震撼,不敢相信啊!”榆林市十大科技扶貧人物、佳縣農業科技推廣站站長尚武平說,得益于科技部佳縣科技扶貧團2017年從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引進的一項實用技術——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當年我們在佳縣3個鄉鎮4個村試驗示范1000畝谷子,選用晉谷29等優良谷子品種,采用滲水地膜覆蓋和2MB-1/4專用谷子穴播機新技術組織實施。秋收時節,經縣農技站技術人員測產,1000畝滲水地膜谷子產量翻番,貧困戶戶均增收8000元。
“人家(指縣政府)免費翻地,免費發種籽,免費發肥料,免費技術培訓指導,不間苗、不鋤草、不追肥,種起來可省事,收的時候有訂單還有保底價,家門口直接裝車拉著就走,現款交易,為啥不種地!”金明寺鎮王連溝村支書李補孝2017年至今堅持將自己10多畝地都用滲水地膜種了高粱和谷子,光種地一項,每年就有穩定可靠不薄的收入來源。
“今后再也不用考慮外出打工了,我們種地還比打工賺得多!”王連溝孟家山自然村50多歲的農民李守班,2017年種植谷子10余畝,因為用了滲水地膜技術獲得翻番收成,其中一地塊畝單產谷子1357市斤,名徹晉陜蒙甘寧,個頭比前來視察的縣委書記個頭還高,加之其在村口興辦蛋雞養殖,他家的小日子過得格外紅火。
不是老天“幫忙”,你賠得更多
榆林市東方紅食品有限公司是科技部認定的“星創天地”,企業注冊登記地在佳縣,主要從事小雜糧深加工與銷售。企業法人高維軍對當地谷物加工原料品種繁雜而導致的質量不穩定感同身受,因此他對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統一品種種植的模式獨有情鐘。2017年他們與縣內3個村簽訂了500畝種植示范合同,使用這一新技術種植谷子,實現平均畝產由上年的200公斤提高到420公斤。2018、2019直至2020年間,該企業堅持新技術引領擴張原料“地盤”全覆蓋,目前擁有合作生產基地5000畝,自有生產基地2000畝。2018年在向王家砭鎮豪子溝村基地發放谷物種子時,把本不應發放的老種子當成新品種下發。當年這一地塊也遭受特大冰雹襲擊,但最低產量仍未低于500斤。按照協議,企業用市場保護價收購了這批老種谷子,每斤虧損6毛錢。一位村干部與高維軍事后開玩笑說。“不是老天“幫忙”,新技術讓老谷子產量還大,你賠得更多!”
這家“星創天地”,吸引入駐小微企業3家、手工掛面加工大戶42戶、大學生創客32人,培育企業6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5項,形成自主研發產品7個,年銷售額達1億元以上。
方塌鎮謝家溝村謝明全所在的謝家溝村,2018年種了4000畝高粱,占到村里耕地的40%,村支書謝萬生風趣地說:“老百姓賺得起卻賠不起,沒風險的“買賣”憑啥不干!”
通過典型示范帶動,佳縣老百姓從不了解、不認可到主動使用該項新技術,涌現出一批種糧大戶和脫貧致富帶頭人。佳縣的谷子通過線上線下銷售網絡,不僅不愁賣,還能賣出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