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金融教育和金融知識普及,上述都是不少人的常見心態。日常生活中,除了在金融詐騙新聞事件中感慨一聲“金融投資者教育不足”,面對日益走低的存款利率,迷失在錯綜復雜的投資理財產品推薦中,金融知識總被我們忽略。盡管反復呼吁加強金融知識普及,但“普而不及”現象客觀存在。
近年來,金融知識普及工作成效如何?公眾認識中有存在哪些常見誤區?弱勢群體有哪些金融焦慮亟待破題?圍繞上述問題,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教授方舒接受了《金融時報》記者專訪。
《金融時報》:目前,我國金融知識普及有哪些亮點?在推動相關工作是否會遇到一些常見的誤區?
方舒:近年來,我國金融知識普及工作進展良好,亮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策跟進力度日益加大,《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要求銀行、支付、保險等各金融機構積極開展金融知識教育宣傳,各金融機構對這方面工作的重視和投入不斷提高。
二是“金融知識普及月 金融知識進萬家 爭做理性投資者 爭做金融好網民”活動品牌成效顯著,已突破行業認同逐漸走向更大范圍的社會認同,投身到金融教育中的主體越來越多,而且不同主體的協同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三是金融知識普及的對象人群不斷細分,已觸及老年人、兒童青少年、新市民、中小微企業等群體的不同需求,金融教育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四是借助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將金融知識普及的現實場景與線上渠道進行了有效結合,提升了工作實效。
然而,當前的金融知識普及仍存在一些誤區。
首先,民眾對金融知識的理解過于狹窄,以為金融知識就是金融理財的知識,而且希望通過金融教育提高自己的投資理財收益。實際上,除了金融事實類知識外,金融教育還應該包括財富價值觀、金融行為特別是認知偏差等方面的教育,養成健康的財富價值觀和充分理解自身金融行為中的認知偏差更重要。
其次,針對青少年的金融素養教育尚未形成制度化的體系和做法。金融素養教育要從孩子抓起,但目前尚未在中小學校建立起制度化的普及金融素養教育的長效機制。目前的金融教育主要還是針對老年人群體,而且主要集中在預防金融詐騙方面的教育。
再次,金融知識普及的有效性仍需提升,當前的教育活動大多偏重于“普”,特別是面上的宣傳多、形式過于單一,而忽略了“及”,金融教育活動缺乏互動性和可及性,導致效果不夠持久和深入。
《金融時報》:在金融知識普及方面,不同主體所需的基礎和需求各不相同。您是否關注過針對女性、老年人等不同群體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需求方面有什么不同特點?是否需要設計差異化的普及方案?
方舒:我認為應該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對不同群體設計和開展差異化的金融知識普及方案,而關鍵在于以何種標準去進行人群的劃分。
根據國際上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劃分的標準都是圍繞人群的不同需求來界定:一是個體和家庭的生命周期,二是當前遭遇的金融風險與其社會支持之間的匹配度。
按照這兩條依據,從生命周期視角來看,兒童和中小學生、大學生、青年父母和老年人由于處于人生重要財務轉折點,應被視為金融知識普及的重點對象人群;從風險與支持的匹配度視角來看,農民、產業工人、新職業群體等由于社會支持網絡的不足,也應被視為金融知識普及的重點對象人群。
當然,每個人群的收入來源方式、對金融知識需求的側重點是各不相同的。比如,青年父母剛立業成家,涉及家庭財務知識較多元復雜,需要長期資產積累、投資理財、合理信貸等多種知識;大多數城市社區的老年人經過工作階段的積累,已擁有一定的財富量,但當下最為困擾的就是金融保護的問題,即如何防范金融詐騙以及用好“養老錢”;而農民群體不同于工薪階層,其收入有更長的周期性,短期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因此更需要信貸方面的知識和服務。
在實踐中也是如此,現在很多機構開展的金融教育活動都是針對不同群體采取差異化的方案。比如,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開展的金育工程主要針對青少年群體、金社工程主要針對社區居民特別是中老年群體、金企工程主要針對中小微企業。
《金融時報》:在采訪中我們常常發現,新市民、農村家庭等群體對于金融產品存在不了解、不信任的問題。您認為應該如何消除他們的金融隔閡?
方舒:這里面要區分幾種情況,有的屬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比如,買時容易理賠時“變臉”;有的屬于消費者對相關金融產品缺乏了解的問題,比如對信用卡不信任;有的屬于金融服務可得性的問題,比如,缺乏針對特定人群的金融產品。
不同的問題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對于購買保險中的“買時容易理賠時變臉”,需要消費者在購買前對產品合同條款有詳細了解,如果存在保險公司虛假營銷、該理賠卻不理賠等問題要主動維權。對信用卡不信任的問題,要增加對辦理信用卡的條件、信用卡的功能、還款的要求、信用卡利率、逾期帶來的后果等的充分了解。新市民群體對正規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的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缺乏金融教育,由于不了解或主觀臆測所以產生隔閡,這樣的話,也就不能合理地使用金融工具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至于缺乏針對特定人群的金融產品及獲取金融服務困難的問題,也被稱為“金融排斥”。這種現象在世界上很多金融系統完備的國家和地區都普遍存在,因此全球范圍內后來才逐漸提倡起普惠金融。從其原意理解,普惠金融絕不僅僅是普惠性信貸產品,而是要求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和產品應能達到能獲得、可觸及、較便利等幾個維度的標準。近些年來,我們國家大力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在這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