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的兩次降準為實體經濟提供超一萬億元長期流動性,運用再貸款再貼現、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方式投放流動性,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了適宜的流動性環境。
剛剛過去的2022年12月,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同比少增1.05萬億元。2022年末,M2余額266.43萬億元,同比增長11.8%,這個速度比上個月低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8個百分點。中國央行解釋,12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減少,主要是受債券融資減少較多的影響;2022年M2的增速較高,主要是由于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大,派生的貨幣相應增加。
在趙錫軍看來,因為通脹壓力不大,2022年全年貨幣供應增速較快。但企業融資需求并不充足,社會融資總體增速6月份開始回落。其間,金融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繼續保持了較高的支持力度。全年投向制造業的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6.7%,比各項貸款增速高25.6個百分點。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4.3%,比各項貸款增速高13.2個百分點。“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4%,比各項貸款增速高12.9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3.8%,比各項貸款余額增速高12.7個百分點。普惠小微授信戶數為5652萬戶,同比增長26.8%。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指導政策性、開發性銀行投放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7399億元,重點發力支持和帶動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末,投向基礎設施領域的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比各項貸款增速高1.9個百分點。
中國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在歐美主要經濟體大幅快速加息的情況下,中國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全年1年期LPR和5年期LPR分別下降15個基點和35個基點,促進降低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
趙錫軍說,無論中長期信貸、基礎設施信貸,還是科技企業、中小企業信貸、普惠和綠色貸款,官方的支持力度都明顯加大。中國央行結構性的工具越來越多,針對性越來越強。
封面圖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