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作為城市化過程中規模擴張最快、發展潛力最大、消費增長最強勁的群體,是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一環。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具有重大意義。不過,受缺少抵押物、信用難以識別等多重因素影響,目前,新市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得性還有待提高,相關產品和服務也需要進一步改善。
“3億左右的新市民群體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加強和改進新市民金融服務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市民金融需求旺盛,在政策指導下,圍繞新市民在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金融需求,金融機構創新推出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將開辟金融服務藍海,有助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看見新市民:新的市場增長點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深入推進,大量農村人口通過就業、就學等方式轉入城鎮,融入當地成為新市民。根據《通知》給出的范圍,新市民主要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3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該群體目前約有3億人。
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得性,但新市民金融服務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專家表示,新市民群體并非金融機構的傳統優質客戶群體,受限于原有的制度流程等因素,部分新市民難以通過合適的價格獲得所需的金融服務。
圍繞新市民金融服務存在的“痛點”“堵點”,《通知》明確提出,金融機構要滿足新市民在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金融需求,并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措施。比如,鼓勵商業銀行加強對新市民創業形態、收入特點、資金需求等因素的分析,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精準評估新市民信用狀況,優化新市民創業信貸產品。
對此,董希淼表示,當前,新市民金融服務是一個有待開發的市場,而且前景廣闊。將更多新市民納入金融服務體系,有助于夯實金融機構客戶基礎,提高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倒逼金融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
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近日在答記者問中強調了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相關政策措施實施對實體經濟產生的積極影響,并表示監管部門將積極向地方黨政匯報,推動出臺配套政策,推進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加快稅務、海關等單位與金融機構信息聯通,逐步緩解金融服務信息不對稱問題。
觸達新市民:金融機構加速布局新賽道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不僅是責任所在,而且已成為金融機構尋求業績增長新突破的重要切入點。記者了解到,近來,包括郵儲銀行、大連銀行、重慶三峽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加速布局這一新賽道,針對新市民的需求和痛點,圍繞創業、住房、消費等多個場景推出了多元化金融產品和服務。
3月28日,郵儲銀行在該行舉辦的新市民“U+卡”發布會上發布了新市民專屬借記卡“U+卡”,并公布了新市民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據悉,該行將為新市民客戶制定專屬特色信貸產品和服務方案。同時,針對新市民融資痛點,進一步完善授信服務政策,在銀行流水、社保、納稅等基礎上探索更多收入認定方式。
在促進新市民創業就業方面,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將新市民納入創業擔保貸款扶持范圍,簡化辦理流程。為滿足新市民安居融資需求,該分行在消費貸款、住房租賃貸款、首套按揭貸款方面,提升借款和還款便利度。此外,平安銀行、廣發銀行等多家銀行優化升級新市民信用卡金融業務,推出便捷申卡、綠色通道、豐富消費場景等多項專屬服務。
具有服務小微優勢的中小銀行業紛紛圍繞服務新市民加力提效。據了解,重慶三峽銀行針對新市民購買自用汽車、購置大額耐用消費品等需求,推出新市民專屬純信用貸款產品“新渝貸”;大連銀行發布了服務新市民18項舉措;廈門國際銀行推出了“新市民貸”專屬產品,為新市民群體提供衣食住行、適老、創業等全方位金融服務。
一些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也積極探索服務新市民。比如,興業消費金融通過“家庭消費貸”“興才計劃”和“立業計劃”三大產品體系,為新市民提供家居改善、裝修、教育培訓、住房租賃等多方面金融服務。招聯消費金融針對新市民群體的初始創業、改善生活等需求推出了“特享貸”。
服務新市民: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服務體系
如何進一步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是當前金融機構正在探索和思考的課題。不過,新市民往往在城鎮居住時間較短且缺少有效抵押物,其資金需求額度小且分散,信用等級難以識別,金融機構對此有所顧慮也在情理之中。
對此,董希淼表示,在服務新市民的過程中,金融科技能發揮重要作用。金融機構應充分應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通過獲取多方數據和信息對新市民精準畫像,創新對新市民的信用評價方式,降低對抵質押物和擔保公司的依賴,提高風險管理效率。此外,還要通過設立專項額度、加大考核激勵等措施,完善內部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支持和鼓勵分支機構和一線工作人員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提升服務質效。
談及銀行業服務新市民的重點發力方向,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表示,一是要優化普惠金融供給結構,加強對欠發達地區新市民群體的金融服務,改善普惠金融發展不協調情況;二是在保證新市民群體安居需求方面,商業銀行要積極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尤其是要關注新市民保障性租賃住房需求,通過場景開發挖掘相關業務潛力;三是大力發展養老理財等產品,滿足新市民群體的養老需求。
此外,專家普遍認為,還應當構建和完善多層次、廣覆蓋的服務體系,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差異化優勢,形成服務新市民的合力。董希淼具體談道,大型金融機構要發揮機構網點多、資金成本低的優勢,形成線下和線上融合服務體系,推出額度和費率適中的產品,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務的覆蓋度和普惠性;中小金融機構則要發揮機構層級少、決策鏈條短的特點,面向新市民群體推出針對性、個性化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新市民群體“短、頻、快、急”的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