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近日,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接連公告稱,旗下的智能基金投顧系統暫停購買功能。此前,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平安銀行獲得了基金投顧試點資格,而這次其中2家突然宣布暫停購買功能,引起行業的巨大關注。此外,記者通過檢索多家銀行的APP發現,至少還有中信銀行、廣發銀行、江蘇銀行等基金投顧服務亦受到影響。
多家銀行暫停基金投顧買入
基金投顧具體是什么?這是一種基金投資顧問業務,主要指擁有相關資質的基金投資顧問機構,接受客戶委托,在客戶授權范圍內,按照協議約定為客戶進行投資基金具體品種、數量和買賣時機的選擇,并代替客戶開展基金產品的申購、贖回、轉換等交易申請的業務。簡單來說,就是“全權委托、代客理財”。
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作為第一批獲批機構,在2020年2月拿到試點資格。然而近日,招商銀行發布《致摩羯智投持有人》的一則公告,公告稱,目前為了配合監管要求,將暫停“魔羯智投”的購買功能,原持倉客戶的贖回及調倉交易不受影響,投資者可以繼續持有。在中國工商銀行手機APP上,該行“AI投”產品頁面內,亦有一則提示:我行正在對AI投產品進行規范改造,自2021年12月4日起暫停AI指數、AI智投和AI策略產品申購交易……另外,記者在平安銀行手機APP上檢索“智投”“投顧”時,顯示無相關業務。
除了上述3家試點銀行外,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廣發銀行、江蘇銀行等也暫停了智能基金投顧服務的買入功能。
扎堆暫停買入功能,原因為何?
銀行為何扎堆暫停基金投顧買入功能?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招行、工行、平安等銀行其實早就已經有了基金投顧牌照,近期之所以暫停業務,是因為最近一些地方出臺了關于基金投顧業務的監管意見。由于這些銀行的智能投顧業務開展得比較早,與后來出臺的監管意見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因此在基金投顧業務開展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不完全合規的問題。現在,為了統一符合監管規范,這些銀行把相關業務統一下架,或將在產品整改合規后再上架。”
那么,對于個人投資者,基金投顧業務的下架有什么影響呢?黃大智告訴記者,從產品贖回或賣出的角度來說,個人投資者依舊可以正常賣出,影響并不大。但由于這些業務下架后,沒有了購買入口,因此在產品買入方面會有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