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8月26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的意見》,旨在推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網格化、規范化、精準化,夯實監管“最后一公里”,確保鄉鎮及村(社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有效運轉,提升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助力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顯而易見,相關主管部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高度重視,無論從立法方面,還是從夯實監管“最后一公里”方面,都制定了明確而有效的政策及措施。例如,在鼓勵發展優質農產品方面,修訂草案新增了相應條款,規定國家鼓勵行業協會、企業等主體及地方農業農村等部門制定農產品品質標準,推行農產品分等分級。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業農村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廣大人民群眾對安全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為此,修訂草案明確提出加強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等的建設,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能力。
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高質量發展,金融服務既可起到助力推動作用,也可以發揮一定的資金引導作用。
農產品質量安全涉及的內容和環節繁多而復雜,尤其是在質量安全標準的判定和監管方面難度較大。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從農業保險保障的角度,錦泰保險公司成都分公司推出了農產品品質保險產品,為農產品綠色、有機、無公害提供保險保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類產品創新的切入點是從流通環節反作用于生產經營環節,這類保險產品開發周期長、成本較高,所選農產品必須是消費者敏感度較高的,而且是高頻消費類農產品,因此,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這樣的創新是值得肯定的。
銀行機構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可為之處在于,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組織協同起來,針對生產、加工、銷售優質農產品的主體,提供更有針對性的信貸支持,可建立優質農產品經營主體“白名單”,根據相關部門的標準認證,給予一定的信貸政策傾斜。
金融服務的關鍵點在于收益與風險的平衡,而風險控制則有賴于先進的科技信息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就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在監控農業風險,監測農作物長勢、預測產量、預警家禽家畜大規模疫病流行、控制質量標準、穩定市場價格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這些基礎數據,在發生風險的早期給予預警,提示相關人員及時采取措施,即可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由此,農業生產經營需要借助金融的支持步入快車道,金融也需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保駕護航,三者形成良性互動的關系,互相依賴,協同發展。
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推進,信貸與保險還可協同創新。針對已經投保農產品品質保險的經營主體,銀行機構可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鼓勵其做大做強,同時,在信貸資金的引導作用下,會有更多的經營主體注重自身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這將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得到更廣泛的重視,從而更加有效地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