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為應對疫情沖擊、紓困外貿企業,包括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在內的監管部門出臺多項助企措施,積極暢通企業產業鏈、供應鏈,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創新產品和服務。與此同時,對外開放穩步推進,《外商投資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實施、《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0年版)》發布、自貿區不斷擴容、《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簽署……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外貿企業生機盎然,出口數據不斷創新高,中國市場持續釋放對于外企和外資的強大吸引力。
多項政策保駕護航
2020年前兩個月,我國貨物貿易出口下降15.9%。但經歷短暫下滑后,4月我國出口增速即實現年內首次轉正,此后持續保持強勢增長;7月出口增速突破兩位數;11月增速達14.9%。出口快速轉正并持續高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于一系列穩外貿政策。
2020年,疫情發生后,外貿企業遭遇了訂單被取消、資金短缺等困境。為應對疫情影響,除了延期還本付息、再貸款再貼現額度、支持信用貸款發放等普適性政策外,中央還在保市場份額、保訂單、保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對癥下藥”。一攬子政策組合形成了抗風險、穩增長的強大合力,在穩住中國外貿“基本盤”的同時,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乃至世界經貿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我國外貿企業“走出去”的同時,外資也加快“走進來”。2020年1至11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99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3%(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外資這份熱情反映出中國近年來更廣闊的投資空間、更優化的營商環境。制度型開放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鮮明特點。2017年至2020年,中國連續四年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全國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版負面清單限制措施分別縮減至33條和30條。去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簽署,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12月30日,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成功,我國對外開放取得重大突破。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隨著對外開放舉措逐步落地,我國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將顯著提升,有力支撐我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出口具備增長潛力
2020年,我國外貿出口走出了漂亮的增長線,得益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戰略性成果,為外貿增長贏得先機。彼時,海外產能受到疫情沖擊并未恢復,許多境外訂單因此轉向中國,其中防疫物資出口表現強勢。據世貿組織測算,2020年我國在國際市場所占份額進一步提升,將超過2015年13.8%的歷史最高水平。
事實上,中國自身“硬實力”是能夠順利承接海外產能、持續吸引外資擴大在中國投資的關鍵因素。中國是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無論是抗擊疫情還是經濟恢復,中國都展現出了驚人的組織力、生產能力和效率,完備的產業鏈、工業鏈經受住了考驗。另外,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成為連接海外市場、外貿企業和消費者的重要平臺以及外資擴大在中國投資的重要渠道。
對于出口高增態勢能否在2021年延續,專家都給出了較為一致的判斷,即短期看將維持高增長趨勢,長期看將回歸平穩。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靜文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1年中國作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核心國家的角色將進一步凸顯。在其他國家產能尚未完全正常化以及基數因素的作用下,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將保持在較高水平。下半年隨著疫情因素逐漸消退,其他國家生產能力恢復之后,中國出口增速會逐漸回落。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認為,今年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重點可能從醫療用品轉向傳統商品,特別是家具、家電等耐用消費品出口增速將獲得較快提升。進口增速預計將隨著國內經濟復蘇呈現穩健增長。
提升外貿競爭力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起航之年,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意味著內需要發揮更大作用,激發國內市場潛力更為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拋棄外貿市場,相反,提升外貿國際競爭力,有序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仍將是今年的重要目標。
“我國仍將致力于保持全球貿易大國地位。未來,降低宏觀經濟對外貿的依賴度,要靠壯大國內經濟規模來實現,而非主動限制對外貿易發展。為此,以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為標志,‘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
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確實還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據統計,2019年,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在貨物出口中的占比接近三成,服務貿易出口僅為貨物出口額的11.4%。也正是看到了不足,中國在服務貿易、高端制造業方面奮起直追。2020年1至11月,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在服務貿易規模中占比提高9.9個百分點,達44.2%。王青表示,增加服務貿易出口將主要依靠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來推動。歷史證明,開放競爭是“中國制造”崛起的制度基礎,未來打造“中國服務”,開放競爭仍是必由之路。
王靜文表示,提升我國外貿競爭力,應致力于降低制造企業成本,引導企業加強創新,向產業鏈供應鏈上游攀升。提升國內市場對外資吸引力,則要繼續擴大開放,減少準入限制,優化營商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