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集中帶量采購、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常態化機制的確立,我國醫藥行業利益鏈不再強而不破。隨著“三醫聯動”改革的持續深入,醫藥行業所面臨改革初期時的陣痛和洗牌已基本完成,在降價這個主旋律下,創新成為企業的重中之重。
首批帶量采購支架落地
1月1日,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南、廣東、海南、貴州、云南、甘肅、青海、新疆等18個省市(區)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正式落地。
據悉,首批落地的18個省市(區)中選產品本地庫存量平均達到協議采購量的33%,能夠滿足醫療機構首月使用需求,其余省份也將在1月份陸續落地實施。
價格降低以后,對于帶量采購中選產品質量是不是下降、企業是不是偷工減料是很多人擔心的問題,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表示,在這方面已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設計。
的確,如此超低價難免會令人們擔憂企業利潤能否有所保障。國海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9年微創醫療Firebird2、Firehawk及FireCondor這三款冠脈支架收入約為16億元,約占總收入的29%。其中Firebird2收入同比增長22.9%。但根據微創醫療中標的兩款產品Firebird2和Firekingfisher,首年意向采購量累積約占本次集采量的35%,掛網價為7799元的Firebird2將降到590元,Firekingfisher中標價則為750元,若按中標價計算,兩款產品首年收入將不足1.6億元。
“可及性提升、量增加、回款加速將從另一面為企業帶來希望。”有業內人士說。2020年12月17日,國家醫保局下發《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和使用配套措施的意見》,對地方平臺掛網和配送工作、醫保基金預付政策等方面做出明確要求。
《意見》指出,各統籌地區醫保部門要根據中選產品的中選價格、各醫療機構與企業約定的采購產品及數量,測算各中選產品約定采購金額。在醫保基金總額預算管理基礎上,建立預付機制;在醫療機構與中選企業簽訂采購協議后,醫保基金按不低于年度約定采購金額的30%預付給醫療機構,并要求醫療機構與企業及時結清貨款,結清時間不得超過交貨驗收合格后次月底。在落實醫療機構貨款支付主體責任的前提下,鼓勵醫保經辦機構或采購機構與企業直接結算。省級醫保部門要對預付政策落實和醫療機構回款情況開展監測和督導。
而器械帶量采購還將繼續。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司處長董朝輝表示,下一步將總結現有經驗,進一步優化采購規則。因為現在還是在探索階段,將優先考慮把臨床使用比較廣泛的,采購金額比較大的,技術上比較成熟的,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的產品,納入集采的范圍。
事實上,早在2019年7月,國務院印發《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方案》,提到建立高值醫用耗材基本醫保準入制度,實行高值醫用耗材目錄管理,健全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及時增補必要的新技術產品,退出不再適合臨床使用的產品。逐步實施高值醫用耗材醫保準入價格談判,實現“以量換價”。
2020年資本市場成績亮眼
降價不意味著市場會收縮。事實上,隨著集采競價規則的成熟,市場預期也較為充分,對市場沖擊的邊際效應已大幅減弱。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按照申萬行業分類,屬于化藥與生物藥板塊的科創板上市企業共計20家,市值總計3956.54億元,在這之中有14家總市值超過100億元,其中,華熙生物、君實生物以及康希諾分別以702.86億元、646.75億元以及626.48億元位列前三甲。
從股價來看,這20家企業的股價表現則相對良好,截至12月31日,僅有三家企業破發,其余17家的股價均上漲,平均漲跌幅更是達到236.2%。
華金證券研究所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醫藥板塊得到市場較高關注度,疊加流動性寬松因素,醫藥生物受到市場資金青睞。截至2020年12月18日,醫藥生物累計漲幅為48.97%,表現好于滬深300的22.05%的漲幅,在29個一級行業中排名第四,板塊相對收益突出。
從估值來看,報告顯示,2020年年初醫藥板塊平均估值為41倍,在疫情影響下醫藥板塊一路走高,在7月底估值溢價率相對全部A股達到123%的高點。下半年由于前期漲幅較高估值消化以及政策不確定性壓制導致板塊整體估值有所回落。截至2020年12月18日,醫藥板塊PE約為61.8倍,相對A股(剔除金融)的估值溢價率為68%,溢價率略高于2010 年以來的中樞區域(2010 年以來溢價率均值為49%,中位數為52%)。
從持倉來看,三季度末持倉有所回落但仍處于歷史較高位置。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全部基金中醫藥股持倉占比為13.6%,環比二季度下降3.9個百分點;扣除醫藥基金后醫藥股持倉為9.9%,環比下降3.4個百分點,但整體來看相對于歷史數據,板塊配置仍處于相對較高水平。
創新藥迎黃金發展期
醫療政策密集推廣,醫保控費的核心趨勢不改,創新之勢已勢不可擋。天風證券分析師鄭薇表示,以帶量采購為代表的醫改加快了仿制藥、高值耗材等降價節奏,倒逼企業走創新研發之路。
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十年是原創新藥的爆發期。隨著未來幾年持續壓縮仿制藥、首仿藥、中國特色藥,創新藥將迎來無限的結構性機會。
國產創新藥審批已加速。華創證券報告顯示,2020年,國產新藥獲批數量達11個,首次達到雙位數。其中,腫瘤新藥6個,麻醉新藥2個,丙肝新藥3個。同時,2020年已有超過20個國產創新藥提交了上市申請,2021年國產新藥獲批數量有望繼續突破雙位數。
鄭薇說,相較于歐美日發達國家,我國創新藥占比較低,提升空間較大。2015年美國藥品市場規模4390億美元,其中創新藥占67%;歐洲市場1440億美元,創新藥占比60%,日本市場規模為790億美元,創新藥占比68%;而中國,市場規模約1150億美元,創新藥幾無占比。
她表示,保守估計我國創新藥行業存在10年10倍的空間,有望成長出巨頭與新貴。據米內數據,2019年我國藥品終端市場整體規模約2萬億,其中創新藥占比僅約5%,約1000億元。保守假設我國藥品整體市場未來10年保持4.14%左右相對低速復合增長,則10年后我國藥品整體市場擴大至1.5倍,至3萬億規模。再保守估計假設我國創新藥占比提升至約33%(保守估計假設低于歐美日),至1萬億規模。則我國創新藥存在10年10倍的空間有望誕生一批成長型優質企業。若未來我國創新藥占比提升至約50%,則我國創新藥存在10年15倍的空間。
除了醫保控費政策倒逼外,地方政府的各項利好也再度提升醫藥企業研發的熱度。12月28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發布了《昆明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加快完善生物醫藥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和服務鏈,優化產業生態環境,全力打造特色鮮明的西南地區重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明確對取得藥品臨床批件或臨床備案,以及完成國內外Ⅰ、Ⅱ、Ⅲ期臨床研究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的新品種,按照云南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補助金額的50%,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150萬元、150萬元、250萬元、400萬元配套補助。
山東方面,《山東省創新藥物與高端醫療器械引領行動計劃(2020-2022年)》指出,鼓勵重大創新成果產出,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在山東實現產業化的Ⅰ類新藥,給予2000萬元綜合性后補助經費支持。河北省出臺《關于支持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對進入Ⅲ期臨床試驗研究的創新藥,給予500萬元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