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告,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平穩,國際收支趨于平衡,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彈性增強。調整后的報價模型有利于提升報價行中間價報價的透明度、基準性和有效性,也是外匯市場自律機制中市場主體發揮作用的體現。
何為“逆周期因子”?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5月,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核心成員基于市場化原則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由原來的“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調整為“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彼時的背景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貶值,引入“逆周期因子”有效緩解了市場的順周期行為,穩定市場預期。
2018年1月,隨著我國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趨于平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行陸續將“逆周期因子”調整至中性。
這一調節工具的作用顯效很快。Wind數據顯示,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期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從6.86附近一路回漲至6.41左右,升值約6.5%。
不過,隨著貿易摩擦、美元升值等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又出現較大幅度波動。2018年8月,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跌破6.95,瀕臨7的重要關口。同月,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重啟“逆周期因子”,再度向市場釋放穩定的信號。
此次時隔26個月,中間價報價“逆周期因子”淡出的背景,是今年內人民幣匯率又一輪快速升值。據Wind數據,5月27日,離岸人民幣匯率從7.1765的年內低點開始“反攻”,至10月21日升至6.64的高點,累計上漲5300余點,漲幅達7.4%。
“人民幣匯率在市場供求推動下有所升值是正常的,是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市場供求對匯率形成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應有之義。”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近日在央行發布會上表示,我國率先控制了疫情,經濟社會恢復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我國將是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加上出口形勢良好,包括各國央行在內的境外長期資金有序流入人民幣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個與人民幣匯率的階段走勢有關的逆周期調節工具——遠期售匯業務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在不久前的10月12日再次下調為0。該工具自2015年亮相以來也經歷過幾次調整。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23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未來人民幣匯率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繼續保持雙向波動和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