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長期投資者,耐心是關鍵。知名長期投資者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主張安全第一,不追逐短期利益,而是要長期持有優質股票。投資講求的是耐心,即長期投資、價值投資,不以追求短期收益為首要目標。當好的點子出現時,如何確保它們得到耐心資本的資助和培育。
環顧當下,耐心資本的培育更加迫切。兩位美國著名投資者維多利亞·伊凡希娜和喬希·勒納所著的《耐心的資本》一書著重闡釋長期的、有風險的和流動性差的投資,以機構投資者視角和私募基金視角,解讀長期投資的挑戰和前景,書中通過大量全球私募投資和機構投資案例,包括耶魯大學捐贈基金、黑石集團、凱雷基金、KKR集團、格雷洛克風投公司等,指出了長期投資面臨的巨大挑戰,并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圍繞影響長期投資的管理、評估、激勵和溝通等概念進行了討論。
當前,中國正進入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期,發展新質生產力急需耐心資本,同時在宏觀環境和金融環境轉型的新時期,長期投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越是復雜的環境,越是需要堅持長期投入、看重長期回報的投資者。本書提供了具有深刻意義的鏡鑒。
如何理解長期投資
本書對耐心資本的解釋定義為長期投資,那么長期投資到底是什么?世界經濟論壇(WEF)將其定義為“一名投資者希望無限期地持有資產,并且他有能力做到這一點”。進而演變成“專注于長期項目資本”,即用多年時間來創造價值。顯然,耐心資本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等密切相關。盡管如此,要做到長期投資卻是極為困難的,持有長期投資不但意味著要做到最優的資產組合和選擇具有潛力、成長性的投資標的,但由于經濟周期、行業周期和金融周期等多重宏觀因素影響,長期投資面臨嚴峻的宏觀考驗,除此以外,還要考慮長期投資的資本基礎和來源。
本書將長期投資定義為超過五年的投資,主要涵蓋的范圍包括私募基金、養老基金、家族辦公室、捐贈基金、保險公司和主權財富基金。比較來看,這些投資具有一定共性,即長期持有,追求穩健回報,對資產的收益和安全需求較高,因而這些投資者往往專注于相對穩定、具有可靠回報以及比較安全的投資標的,例如公共債券(國債)、前沿行業以及標桿企業的股票等。歸納來看,耐心資本是一種長期投資,是不以追求短期收益為首要目標,而更重視長期回報的項目或投資活動。
如何實現長期投資是擴大耐心資本的關鍵。對此,研究者和實戰派有不同的觀點,但也有普遍的規律。即便是過去成功的長期投資者也可能出現階段性的“折戟”,例如軟銀集團(SoftBank),因投資阿里巴巴而聞名,其創始人孫正義以其獨特的投資眼光和大手筆的投資策略聞名于世,曾經一度晉升為全球業績表現突出的投資者,但近年來也因投資WeWork、Uber而遭遇巨大虧損,這些激進的投資最終遭遇失敗,表明長期投資的挑戰日益加劇。
本書從一些基金投資案例歸納了制約長期投資的主要問題,并指出其中的教訓——簡單地進行長期、非流動性資產投資,并不是獲得高回報的靈丹妙藥。其中一些問題具有共性,比如缺乏適當的激勵機制、糟糕的投資選擇流程、績效博弈,以及缺乏工具來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不能有效地向股東或潛在合伙人傳達他們正在做什么,同時在許多情況下,創始合伙人高度集中的權力和企業內部的不公平情況,也會導致投資的成功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近期引世界矚目的人工智能獨角獸公司OpenAI雖極具投資潛力,但因首席科學家出走等系列事件而遭遇困境,頭部估值效應減弱,多數投資人對AI(人工智能)行業“只看不投”。
長期投資面臨的困難
盡管各國投資者不約而同對耐心資本表現出渴求的一面,強調長期投資的重要性,但要真正做到長期投資卻面臨不小困難。需要厘清兩個問題:一方面,鼓勵和支持耐心資本,發展長期投資并不意味著要完全否定短期投資,事實上在目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緊密關聯的經濟環境,短期投資包括可以隨時買賣的流動資產。本書認為,我們對長期投資關注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就是短期投資也能帶來重要的好處,即能為資本市場提供流動性。
另一方面,長期投資雖具有長期的價值回報,但并不能說明長期持有某些資產就能收獲更大的回報,現實卻是很多的長期投資也會出現虧損,在經濟周期和行業周期的進程中,比如對某個初創公司的估值或許成功,也或許出現失誤,曾經名噪一時的初創公司也可能市場淘汰,而長期投資者也存在錯過“潛力股”的現象。就此而言,長期投資不但需要熱情和信念,而且需要高超的投資技術以及最優的資產組合,而企業家和投資者既有共識,也存在矛盾和沖突。本書指出,在長期投資的背景下,企業家可能投資于策略、研究,或一些雖具有高個人回報,但股東預期的金錢收益比較低的項目。
耐心資本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投資者普遍對高收益的渴望,比如家族辦公室、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擁有雄厚財力、具備廣闊視野的投資者,越來越相信長期投資將產生巨大的回報。但問題在于,一些試圖進行長期投資的策略,并沒有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本書重點討論了這些難題,第一個問題是,很難分析投資的真實預期收益能有多少;第二個問題是,很難找到能實現這個預期收益的基金管理人。近年來市場出現的基金認購往往集中于熱門的基金經理人,這就催生集中度的風險,即過度“押寶”,最終可能因市場環境變化或投資策略失誤而引發巨大虧損,形成“踩踏效應”。而且市場出現新的一種投資方式,即用尚未兌現的承諾作為抵押,先從銀行貸款,最后當投資者履行承諾提供資金時,再償還信用貸款并歸還投資者的資金。但這種方式衍生出違約風險。
本書還指出了一個問題,即私募基金經理人夸大業績,一旦出現流動性風險,可能引發基金行業的“擠兌風險”。另外,影響長期投資的因素還包括頻繁的人員變動、內部資源限制和不合理的薪酬政策,直接導致私募基金投資的業績持續下滑。
實現長期投資的四大要素
本書詳細討論了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成功案例,并歸納出其成功的五點元素:第一,重視股票資產的投資,包括公募市場和私募市場;第二,實現投資多樣化,通過對任何單一資產類別的風險敞口進行限制,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風險;第三,除了最常規的投資或指數化投資,所有投資都應當聘請外部管理人,并賦予這些外部投資顧問相當大的自主權;第四,在非有效市場中尋找投資機會;第五,極度關注外部管理人面臨的顯性和隱性激勵,投資辦公室與外部管理人建立創新的關系和費用結構,以使得外部管理人的利益盡可能地與耶魯大學捐贈基金保持一致。
但也有質疑聲音認為,過去30年的市場環境正好有利于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投資策略。本書對丹麥養老基金的案例進行了剖析,指出其團隊選取投資對象的標準:一是投資對象要具備比較低的需求和價格風險;二是投資對象具備比較低的監管風險或政治風險;三是其投資基金規模較小,使得它更加靈活,能夠追求那些“不被同行注意到”較小投資機會;四是其直接投資最多只能占50%的股份,需要尋找合伙人一起進行投資,合作雙方的利益保持一致,共同為項目的失敗或成功負責。
如何實現長期投資?
歸納來看,本書認為實現長期投資有四個方面的要素,即管理、評估、激勵和溝通??v覽成功的長期投資者,專業的管理既是確立投資戰略方向的關鍵,也是堅定長期投資、防止短視行為的核心。管理的機構包括董事會或投資委員會。本書指出,一個堅定的有長期投資信念的委員會,能夠忽略市場短期波動的噪音,專注于未來的長期增長和投資機會。好的管理者更擅長激勵基金管理人用長期的眼光看問題,發現極具價值的投資標的。
但現實而言,專業的管理仍可能面臨一些挑戰,許多投資委員會成員并沒有做好承擔這項工作的準備,而且委員會成員可能經常變化,不利于創建有活力的團隊。評估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本書指出“無從評估,就無從管理”。但評估指標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投資委員會可能選擇不適當的指標,并且存在過于看重業績評估,無疑會導致低效的決策。本書重點介紹了四種方法:一是承諾使用長期評估指標;二是關注數量有限但多樣化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三是在大方向上正確;四是定期停下來,從整體上看問題。
堅定長期投資的信念
耐心資本的培育和長期投資的發展需要時間的累積,而對于科技創新行業而言,私募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在募資環節具有特殊作用,一方面是發現具有成長性強、潛力大的初創企業,在早期提供啟動資金,這些初創企業還存在高風險問題,私募股權投資、創業投資能夠扮演這種功能角色,許多長期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則追求穩健,初創期介入的可能性不大,必要性也不高。另一方面私募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的基金管理人擁有專業知識,熟悉初創行業的市場特征,通過廣泛募集市場資金來分散風險,同時陪伴初創企業成長壯大,在發展到成熟階段后,長期投資者將有機會與之合作,共同投資和管理。
本書認為,盡管這些投資者希望在他們的投資組合中進行非流動性的長期投資,但為此在內部提供激勵和環境,來長期持續地做這樣的投資,是很困難的,因而這些重擔便落在了外部投資者身上,即私募資本,能夠為高風險、高回報的公司和項目提供資金。作者花了一定篇幅詳細論述了私募資本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充分反映了私募資本作為長期投資先行者的功能作用。
本書重點以黑石集團為例分析了私募資本的“開疆拓土”。黑石集團目前是世界知名的頂級投資公司,1985年起步于兩位創始人希望建立一家比雷曼兄弟更具創業精神,且有著不同企業文化的并購咨詢公司,早期吸引到保誠保險1億美元的基金投資,成為主要投資人,后來陸續吸引到三菱工業集團、通用電氣等投資者,到1988年已經成為當時最大的首只基金。黑石集團雖有成功收購并獲得25倍回報的案例,也不乏回報較低的投資案例。黑石集團的成功源于多個因素,除了精心設計的公開交易合伙制,以保持公司文化和創始人自己在運營上的權威,并傳遞給公眾投資者一個信念,即把投資基金的利益放在首位。至今,黑石集團所奉行的“以客戶為本、放眼全球、成長與創新、團隊協作、社會責任”的投資觀和價值觀仍是支撐其發展的核心要素。作為全球長期投資表現最好的投資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則充分展現了長期投資的堅定實踐者,以享受長期的復利增長。
前述部分深入討論了投資者和基金所面臨的挑戰,而如何將兩個角色聯系在一起是本書所關注的另一個議題。作為長期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投資扮演的角色非常關鍵。當前,成功的主權財富基金和保險公司對直接投資的興趣濃厚,而且已有深刻的實踐。比如新加坡淡馬錫就持有海外企業持有較大股權,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的大部分投資(83%)由自己管理,少部分(17%)是通過外部管理人進行投資。
本書認為,直接投資的主要路徑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共同投資,主要在于降低管理成本,投資者可以選擇加入或退出額外投資;另一種是單獨投資,自主權最大,而且無須向任何合伙人支付費用或附帶權益。雖然如此,直接投資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投資的不確定性、薪酬結構以及管理的難度等。作者最后仍呼吁長期投資,特別是當今世界要應對許多共同的挑戰和緊迫的難題,雖然近年來私募資本的回報率不佳,但仍有許多固有的優勢,推動長期投資的發展,仍有必要仔細思考,進一步解決新的基金結構中關于薪酬、沖突和管理的新問題。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