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人社部部長張紀南副部長游鈞、李忠共同出席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就發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等話題回應社會關切。
針對養老保險第三支柱未來的發展方向,游鈞表示,將建立以賬戶制為基礎、個人自愿參加、國家財政從稅收上給予支持,資金形成市場化投資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制度。
在2020年減免企業社保費、同時連續第16年上漲養老金發放水平的背景下,張紀南稱,通過實現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加大基金中央調劑力度以及建立定期調度機制等措施,確保了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對于延遲退休話題,游鈞指出,我國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與人均預期壽命不匹配,不適應人口結構的變化和老齡化的發展趨勢,不適應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未來將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和經驗,充分考慮我國的現實國情、文化傳統以及歷史沿革情況,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方案。
大力發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
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稱“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促進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游鈞表示,我國當前養老保險體系三個層次中,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健全了,職工養老保險加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兩個平臺,目前已覆蓋近10億人。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且在逐步完善,目前已經覆蓋5800多萬人。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制度還沒有出臺。
2020年11月,在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曾表示:“第一支柱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部分國家來說基本都是現收現付的,因此,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養老基金儲備必須發展第三支柱和第二支柱,就是說,第三支柱和第二支柱是承載大規模養老基金儲備的載體,這是大部分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
游鈞坦言,第三支柱在整個養老保險體系中目前還是個短板。
鄭秉文稱,造成第三支柱發展短板的原因主要包括稅制環境不適應、經辦手續繁雜、退休領取時個稅比例相對較高、三大層次建設頂層設計不完善等。
鄭秉文隨即就第三支柱建設提出兩點建議。其一是要加快第二支柱建設,因為個人養老金制度與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制度建設關聯緊密。比如,第二支柱要盡快引入自動加入制度,根據美國經驗,美國第三支柱賬戶余額的絕大部分來自第二支柱的轉移。
其二是應該盡快做好頂層設計,包括保險行業、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這三個領域的養老金產品協調和整合起來,做到稅優政策的承受主體是賬戶持有人而不是產品或行業。
針對養老保險第三支柱未來的發展方向,游鈞稱:“總的考慮是,建立以賬戶制為基礎、個人自愿參加、國家財政從稅收上給予支持,資金形成市場化投資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在緊鑼密鼓地推出。”
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社部會同相關部門出臺了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張紀南表示:“全年減免社保費1.54萬億元,這里面大頭是養老金,占到1.33萬億元,這為緩解企業經營壓力、穩就業起到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全國31省份均參照人社部與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2020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以定額調整、掛鉤調整以及對特殊人群適度傾斜等方式上調了養老金發放水平,這也是我國養老金連續第16年上漲。
一降一增之下,張紀南表示,確有少數省份存在養老金發放壓力較大的問題。為此,人社部2020年針對養老金保發放,采取了3大舉措,使1.2億人得到實惠。
一是全面啟動了省級養老基金的統收統支,加強省域內基金之間的平衡和調度。去年底,全國所有省份,包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實現了省級養老基金的統收統支。
二是加大基金中央調劑力度。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我國從2018年7月起采取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其具體操作方法是,各省以職工平均工資與在職應參保人數作為基數,按比例上繳資金作為中央調劑基金的來源,中央再按照人均定額撥付的辦法全部撥付地方。
據張紀南介紹,去年企業養老金中央調劑力度的比例從3.5%提高到4%,全年調劑金的總規模達到7400億元,跨省調劑的基金達到了1768億元,“對于養老基金負擔比較重的省就能起到調劑作用。”
三是建立了定期調度機制,確保發放及時到位。密切關注各地具體情況,及時進行調度。張紀南稱,去年針對疫情較重的湖北地區,人社部以提前預撥養老調劑金,動用一部分養老基金儲備等方式予以幫扶。
今后養老金能否按時足額發放?張紀南另介紹了五個方面的情況,請民眾放心。
第一,當期能平衡。2019年當期的結余是3400多億元,在2021年1月1日起恢復養老保險的正常征收以后,人社部預判收支相抵以后也還會略有結余。
第二,歷史有積累。我國養老基金累計結余現有4.7萬億元。
第三,財政有補助。中央財政對養老基金的補助力度持續加大,去年達到了5800多億元,并重點向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傾斜。
第四,增值有渠道。結存的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的規模在不斷擴大,目前委托資金已經達到了1.2萬億元。在保證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了保值增值。
第五,長遠有儲備。全國的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的權益已經達到了2.4萬億元,2000年建立的時候是200億元,通過劃撥部分國有資產,這個基金還在不斷充實和擴大。
張紀南表示,在實現省級統籌的基礎上,人社部正加快研究實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這將進一步提高養老基金的抗風險能力。
正研究實施漸進式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另一重要舉措。
我國現行男職工60周歲,女干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的法定退休年齡規定。發布會上,游鈞指出,退休年齡總體偏低的問題十分突出,具體體現在5個方面。
一是與人均預期壽命不匹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是40歲左右,到2019年已經提高到77.3歲。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更高,已經超過了80歲。
二是不適應人口結構的變化和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到2019年底,60歲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經達到18.1%,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們的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人,從輕度老齡化進入到中度老齡化階段,這樣的變化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影響深遠。
三是不適應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開始出現下降,年均減少300萬以上,并且減少幅度在加大,預計“十四五”期間還將減少3500萬人。
四是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我國新增勞動力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經超過了一半,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也在不斷延長,已經達到了13.7年,人們開始工作的年齡相應推后。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平均的工作年限自然就會縮短,導致人力資源的浪費、人力資本利用率的下降。特別是在高校、醫院、科研機構和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這些高學歷人員集中的行業和單位,情況尤為突出。
從國際經驗來看,游鈞表示,延遲退休年齡是世界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普遍做法。近幾十年來,多數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退休年齡,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退休年齡普遍都在65歲以上。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則從養老金發放的角度看待延遲退休政策。她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1963年是我國的人口出生高峰期,當年出生了2934余萬人,創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高,而上世紀整個60年代的每年出生人口都超過2500萬人。到2022年底,1963年出生的男性職工就將陸續達到退休年齡。
楊燕綏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將退休時間與領取養老金時間的兩個概念區分開,明確領取養老金的法定年齡。楊燕綏建議,科學確定領取養老金的法定年齡,早于此法定年齡退休的,按比例減少領取養老金;遲于此法定年齡退休的,按比例增加領取養老金,“這就是所謂的‘早減晚增’養老金發放機制”。
針對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方案,游鈞稱,方案將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和經驗,充分考慮我國的現實國情、文化傳統以及歷史沿革情況,切實保障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