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政治局會議召開,這是決定中國下半年宏觀政策最重要的一次會議。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經真正吹到了普通人。
監管對住房、平臺經濟、校外教培等領域連出重拳,中國人的生活將會從此大不同。
今后的政策方向與力度如何?此次會議正是判斷高層治理思路的最佳窗口。
此次會議有三大重磅信號值得關注。
令人略感意外的是,此次會議通稿沒有重申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問題。
01
第一個信號,民資告別財團化模式,鼓勵發展專門性企業。
會議提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首次出現在政治局會議上。
什么樣的中小企業才是“專精特新”?即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四大優勢。這個提法也許進一步強化智谷趨勢此前關于“中國德國化”的判斷。
這個提法第一次出現在高層會議上,是2019年8月26日中央財經委第五次會議,高層表示要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今年,專精特新的培育工作不斷在加速。部委砸真金白銀。
財政部和工信部在今年2月發布通知,明確在未來5年中央財政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分三批重點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1萬家左右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高層密集表態。
7月13日,高層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時提出,鼓勵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
7月27日,高層在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的致辭中,提出:
我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科技創新既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我們強調“專精特新”,就是要鼓勵創新,做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各位企業家要以“專精特新”為方向,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強化創新,把企業打造成為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者“配套專家”。
還有近來市場上廣為議論的一本研究德國金融體系的學術專著,金融的謎題,由經濟研究人員所著。
此次會議進一步驗證了當前中國正在借鑒“隱形冠軍”數量最多的德國的“科技強國”之路。
科技部直屬的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在5月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德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做法有四點:
一是教育體制創新,包括a) 強制實行包含3年職業教育在內的12年義務教育制度和推動中等技術教育發展,b) 強調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高等教育體制, c) 雙元制教育體系,由企業和職業學院共同負責,培養實用人才。
二是質量立國,關鍵在于以大型企業為依托的工業實驗室、重視技術標準工作、“工匠精神”打造“隱形冠軍”。
三是加速商品、資本和勞動要素的流動,打破地區和行業壟斷,消除市場壁壘,并提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凝成國家、民族強大競爭力的主要保障。”
四是制定前瞻務實的發展戰略和路徑。
對照當下中國的改革方向,與德國的發展道路確有諸多相似之處。
一是最近的教育改革大動作。整頓校外培訓機構,是為了教育公平和長期人口戰略;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是在給“制造強國”儲備人才。未來中國推行12年義務教育的概率在增大。
二是更加重視企業的科研。在工業化追趕期,中國更加注重培養工程師,只要能解決問題,哪怕是買來的技術都可以,因而也忽視基礎研究;此次會議明確要“加強基礎研究”,未來不止是要工程師,還要培育出更多解決“卡脖子”問題的科學家。
三是加強反壟斷,敲打巨頭,給中小企業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去年12月以及今年4月這兩次討論經濟議題的會議,分別提出要“加強反壟斷與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加強和改進平臺經濟監管”,反而是這一次沒有提到。
但這不意味著針對平臺經濟的監管已經告一段落,相反,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通稿中這句“要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完善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明顯是對滴滴事件所引發的數據安全問題作出回應。數據安全風險已經被歸入重點領域風險,這恰恰也是各大平臺的心病。
就在會議結束之后,工信部叫來了12家重點互聯網企業召開座談會,強調要加強重要數據安全風險評估和出境管理。
此次會議沒有提及,更大可能是出于要安撫市場情緒的考慮。
在7月27日市場出現恐慌性下跌時,高層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上還有一個表態:
希望廣大企業家們把握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冷靜分析形勢,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堅持專業深化。
此次會議更是提出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完整”是第一次出現。
任何的資本都應該把握當下最大的政治正確。
今天的會議已經亮了明牌,給出了未來的投資方向。如果想分享風口紅利,系統學習投資,掃碼領智谷讀者投資禮包。
02
第二個信號,高層極度渴望一個新產業,可以成為第二個房地產。
會議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
回看過去幾次會議,這是“新能源汽車”,第一次出現在政治局會議上。
(從左往右:2021年7月政治局會議、2021年4月政治局會議、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源:長江宏觀|于博團隊)
直接點名,高層在產業政策上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視和支持,信號已經很直白。
一紙兩面。除了讀出“利好新能源”之余,這其中也暗示了新能源汽車的責任重大、壓力山大,有急需解決的問題。
認真研讀會議內容,會發現關于新能源汽車的篇幅前后,有三個核心關鍵詞:國內市場、“卡脖子”、雙碳目標。
| “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
| “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
| “要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越是強調,越是顯得緊迫。
首先,高層極度渴望一個新產業,成為拉動內需和提振經濟的核心引擎。
雖然此次會議沒有明確提出擴大內需,但新能源汽車的確是最有可能承擔這一重任的產業。不同于其他行業的需求增速疲軟,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暴漲。
“據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1年1-6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121.5萬輛、銷售120.6萬輛,同比均增長2倍,累計銷量已經與2019年全年水平基本持平。新能源汽車已經12個月刷新月度銷售記錄。”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增長空間還極大,包括有待挖掘的二三線城市客群和女性客群。
除了開發國內消費市場,新能源汽車還能帶動上下游企業的發展。看看這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再回想過去二十年房地產帶起的上下游,有沒有熟悉的感覺?
(Wind.天風證券)
其次,加快解決技術“卡脖子”,才能在大國博弈中實現彎道超車。
去全球化、地緣政治關系越發緊張的情況下,中國科技創新的緊迫性越來越高。通過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可以去打通光伏、電池、半導體等核心技術。
誰掌握了能源的技術,就掌握了下一個時代。目前這場新能源的技術大博弈還未有勝負。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SNE Research公布的數據,2021上半年,鋰離子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CATL)以29.9%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第一名。
世界排名前6的分別是:
寧德時代(29.9%)
LG能源解決方案(24.5%)
松下(15%)
比亞迪(6.9%)
三星SDI(5.2%)
SK創新(5.2%)
而光伏單晶硅片廠商隆基股份,2020年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達19%。
目前,新能源汽車上下游產業鏈,仍有不少技術有待優化。比如電池的問題,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磷酸鐵鋰和三元電池,各有優劣。
市場仍然在蹲一個異軍突起的冠軍選手。
其三,更長遠地為碳達峰、碳中和做準備。
中國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40年內,新能源要100%覆蓋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能源汽車與雙碳不是最為直接的關系,但卻的確能通過這一行業的發展,去推動新能源技術的前進。
總的來說,2013以來對新能源車補貼累積3000億元之后,這一次政治局會議再發聲支持。
只有中國敢砸千億來搞一個新賽道,并且會繼續砸錢。
因為肩負重任,所有資金也拼命往新能源擠,導致估值居高不下。
它是繼續頂破估值的天花板成為“永遠滴神”,還是下一個白酒?值得期待。
03
第三個信號,穩增長壓力較小的窗口期正在逐漸消失。
據“前沿觀察”,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今年4月底的政治局會議,都提到了“要用好穩增長壓力較小的窗口期”。
而此次會議不再出現相關表述,證明高層研判中國的戰略緩沖期已經過去了。
高層對外部環境的判斷是“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的恢復則仍然“不穩固、不均衡”。
從宏觀政策的整體基調來看,著重強調了對下半年經濟增長壓力的應對。
“要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
在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開始討論縮碼的背景下,會議則提出“要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
從各項具體工作來看,據“政事堂2019”觀察,會議的定調是把油門踩到底,首次大規模提出“加快”:
1、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
2、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
3、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
4、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5、加快發展租賃住房,落實用地、稅收等支持政策
罕見提出要“糾正運動式‘減碳’, 先立后破”,這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避免雙碳工作對經濟增長的負面效應。
雖然下半年經濟下行的壓力已經逐漸顯現出來,但會議也明確釋放了信號:
放松地方隱形債務無可能、放松房地產調控無可能。
會議進一步呈現中國領導層對于中國經濟、中國今后發展方向的通盤考慮,中國要在不算有利的國際環境下搏一個通途的決心愈發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