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報告中定義的“富裕家庭”為600萬人民幣資產家庭,“高凈值家庭”為千萬人民幣資產家庭,“超高凈值家庭”為億元人民幣資產家庭,“國際超高凈值家庭”為3000萬美金資產家庭。這對大多數人來說,似乎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確實,從數量上看,他們屬于成功的少數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大中華區富裕家庭、高凈值家庭、超高凈
有趣的是,如果從可投資資產來衡量,那么上面所有的人數幾乎都減半。可投資資產,一般來說是不包括自住住房和流動性較差的資產的。可見,自住房在大部分家庭中,擁有很大的資產占比;遺憾的是,這些都被視為不可投資資產,換言之,不能有效地為財富增值。
2018年,隨著房住不炒進一步推進,加之外部經濟環境緊張,預測富裕家庭的總資產人數將縮水,整體來說人數增加速度將放緩。
那么大家關心的炒房客,在財富榜上究竟有無一席之地呢?
數據顯示,千萬資產高凈值家庭構成:企業主60%,金領20%,炒房者10%,職業股民 10%。
億元資產超高凈值家庭構成:企業主80%,炒房者15%,職業股民 5%。
盡管占比不大,但炒房客上榜富豪,可能會讓很多人內心感到憤怒。因為他們的財富,恰恰是對廣大老百姓儲蓄的收割。
但如果有些手里有點小錢,或者有個三五套房的人,從數據中看到了希望,那筆者勸各位不要太天真。上榜的炒房,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樣牟利;通過單純的買入房產,囤積起來,坐等漲價,這就類似在股市上只買股指基金一樣,最終收獲的只是平均收益。
因為這種買入的規模,對于普通人來說,叫“一擲千金”,對于市場來說,不過是“滴水入海”。散戶跑不過大盤,也左右不了市場,只有被收割的命運;唯一不同的是,如果操作得當,還是可以向下收割一茬,但貪欲讓人短視,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持有幾套房的人和無房者一起被市場和高凈值人群收割。尤其是在“房住不炒”的調控之下,還盲目介入國內樓市風險更高。
那么未來應該如何打理財富?
如果說富豪榜看到了過去總體的一個趨勢,那么要想參考具體的操作方式,我們不妨參考《2018中國新中產圈層白皮書》。
胡潤研究院定義的中產階層為:在除去家庭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后,仍具備更高消費能力及投資能力的社會群體,中產家庭基本消費支出占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0%。具體來說,設定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家庭年收入至少在30萬,其他城市在20萬以上。
年收入20萬,這就離我們近多了。目前中國大陸中產家庭數量3320萬戶,從年齡分布看,90后已經開始進入中產階級。
數據顯示,新中產人群投資理財主要以“資產穩健增長”為目的(74%),其次是“資產保值”(23%)。目前在理財產品的配置上,他們選擇以傳統型理財產品為主,新型互聯網金融為輔。因受宏觀政策及市場環境的直接影響,他們未來在房地產和P2P網貸的增配意向減弱。
當下的中產財富困境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受制于“風險控制能力不足”、“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打理投資”、“不知道該怎么投資,專業知識不足”三大困難點,對于如何安置節余的家庭資金感到焦慮。
鑒于此,筆者一直主張建立的是一種“合伙人”式的伙伴關系理財方式。不同于以往中介或服務機構單純賣理財產品,而是將“財商教育”“財務規劃”“長期財務管理”等諸多方面融入到產品中,打造一種“終生理財、終生服務”的項目。事實上,這在高凈值人群中已經并不罕見,在國外的中產階層中也很廣泛,而目前國內的中產階級還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中,這無疑只會增加未來的焦慮。因此,找到屬于自己的財富路徑,找到靠譜的創富合伙人,應該是2019年財富之路首要思考的問題。